阅读历史 |

第1007章 大清官东躲西藏,徐瘿瘤只走後门(2 / 2)

加入书签

冯保笑着说道:「能硬塞,也是因为徐成楚的官儿小,他但凡是官儿大点,家里有个门房,有几个护院,门前再蹲俩石狮子,硬塞都没这个门路不是?」

送礼,真的没那麽好送的。

徐成楚人在反腐司,他看的很清楚,王篆就是从推脱不掉的人情往来开始,到帮衬办点合理合法的小事,再到不合理但合法的小事。

如果不是张居正及时出手,王篆一定会继续向下滑落,变成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大事。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真的困难。」朱翊钧朱批了这份塘报,缇骑之所以过了一个月才呈报,主要是调查下这些给徐成楚送礼的家伙,到底有没有问题,背后都是些什麽人。

缇骑拿徐成楚打窝,是为了自己的考成,但凡是有问题,都是各衙司的指标。

知行合一,真的很难很难。

「去松江府那是几个御史,连章上奏,要求对所有松江府地方学子,每年到水师军营操阅军马。」冯保看陛下开始处理奏疏,将奏疏放在了陛下面前。

朱翊钧拿着几本奏疏有些疑惑的说道:「朕不是朱批了吗?他们有点太极端了,王谦的校规校训完全够了。」

「御史们有些语焉不详,惹得礼部尚书沈鲤下了公文到松江府,询问为何咬着不放,这几位御史才说了其中详情。」冯保解释了其中的细节。

这些个御史们究竟看到了什麽,才顶着圣怒,顶着内阁压力,也要如此连章上奏。

他们可是惹了陛下生气,才被陛下派到了松江府。

这些个御史去了一个地方,名叫天马书院,位于华亭县内。

天马书院的乱象,让这些御史变成了骨鲠正臣,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变成了天马书院的学子那样。

松江府日新月异,有了很多的新贵,这些新贵们普遍比较忙碌,更没有什麽世代家训,有些人就把主意打到了这些新贵的身上。

朝廷建的公学堂是集体授课,成还是不成,全看自己造化,而好的私塾,不是有银子就能进,一些个严格的书院,光是进门的考核,对没有家学的新贵而言,都是难如登天。

天马书院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了,几个经纪买办一合计,重金聘请了一些个名儒,但这些个名儒收了银子,却不去天马书院上课,而是安置自己不成器的弟子去。

书院初心逐利就有问题,教书的教师品行也不过关,这些个学子们进了山,就跟与世隔绝了一样,再加上父母本就忙碌,没空管教,而且花了重金,寄托了过多丶甚至可以说是离奇的期许。

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天马书院的学子,思维极其古怪,做事非常偏激,性格十分恶劣。

竟奢攀比,这些学子,已经竟奢到了谁家伴读书童更好看丶更能打的地步,对性格胆怯丶弱小者的欺凌,更是表现的毫不掩饰。

冯保总结道:「这些天马书院的学子,比村里父母出去务工的孩子,还要悲惨些,至少这些留在村里的孩子,还有长辈,同村同族的耆老教育规训,这些到了天马书院的孩子,已然毫无人性,只有利益纠葛了。」

这是一起让御史们毛骨悚然的命案,御史们整天接触各种案子,他们自诩见多识广,让他们毛骨悚然的是:三个孩子当着那麽多人的面,打杀了另外一个孩子,天马书院的学子,居然无一人敢声张,硬生生瞒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那送水师,操练一番,就能解决了?怎麽,水师操阅法,难不成是什麽灵丹妙药不成?」

「能。」冯保拿起了一本奏疏说道:「戚帅的练兵法,还真是灵丹妙药。」

纪效新书讲的都是如何练兵,京营丶水师都是一脉相承的练兵法,奉国公的练兵法主要是培养协作能力,单打独斗,锐卒可能不是最强的,但群体作战,天下无敌,因为协作,因为组织度。

上报天子,下救黔首是练兵的总纲常,而围绕这一总纲,大明对军兵也有道德要求。

这个道德要求就是:节俭丶公正丶正义丶谦逊丶谨慎丶荣誉丶诚恳丶怜悯。

这八个道德要求,是戚继光从大光明教的教义里抄来的,就是陛下八大美德,毕竟搞宗教这块,还是泰西更加熟练,经验更加丰富,提炼更加准确。

戚继光一看到这八大美德,立刻就围绕着这八个美德,制定了一系列的训练丶军规条例。

人是可以被规训的,枯燥反覆的训练,形成了习惯,习惯慢慢成了自然,就会认为本该如此,这八大美德,训练时间长了,就会演化成两个字,忠诚。

不是御史们胡闹,而是他们去了水师军营,亲眼看到了。

「御史们找不到能够训练道德的地方了,所以第一年三个月,第二年两个月,第三年一个月,操练一番,哪怕是伪君子,也知道什麽是对,什麽是错了。」冯保低声说道:「在军营里,做不到真的会挨揍的。」

比如节俭,在营中,饭菜只要有一点浪费,当天的训练就无法完成,就得夜里饿的睡不着;

比如谨慎,对抗训练中,你不够谨慎,就要被更加谨慎的对方给揍了,甚至还要连累同伴;

比如荣誉,军队是连坐惩罚最严重的地方,但凡是不注重自己荣誉,不注重集体荣誉,自己受辱,还要连累他人;

比如诚恳,在营中,撒谎的代价极大,被伍长丶小旗踹都是轻的,连坐惩罚才是最可怕的;

比如怜悯,协作训练中,不照顾弱小,就会整体连坐,不帮也得帮,不帮就全队挨罚,没饭吃;

类似的设计军规条例非常非常多,尤其是前三个月的训练,每一项都十分严苛,戚继光通过精巧设计丶严苛惩罚丶明确奖赏丶枯燥反覆的训练,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真正的把练兵变成一个熔炉,一把抓住,顷刻炼化。

无论送什麽垃圾进到行伍之中,在长期训练的情况下,都会被炼化成一名合格的战士。

御史们看到了天马学院的乱象,心有馀悸的同时,也产生了迷茫,只靠儒家经典,已经无法对抗物化对人道德的冲击了,只要商品经济抵达的地方,金钱至上就会以无敌的姿态,横扫所有的道德培养。

十几名御史,不约而同的看向了营伍,他们不得不承认,只能求助于武夫了。

「原来如此。」朱翊钧终于清楚的了解了为何御史们要如此连章上疏了,他们但凡是有一点办法,也不会求助于他们过去瞧不起的武夫了。

「可三年三期,总计六个月的军事训练,是不是强度有点太高了?」朱翊钧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为学子们说了句好话。

御史们有些激进,三年三次共六个月,朱翊钧能受得了,他每天都去,这些连鸡都斗不过的学子们,能遭得住这个罪?

御史玩这套三进三出,出发点是重复记忆,大抵有点类似于训狗…

「遭不住,就遭不住了。」冯保的话有些意味深长,遭不住的是馁弱懦夫,自然会被残酷的世界所淘汰。

「行吧。那就按御史们说的办吧,在松江府看看。」朱翊钧还是批准了这本奏疏,丁亥学制是国之根本大策,执行不能走样。

申时行和江南五府一起,送来了还田事疏,大约三年内可以对五府完成还田。

大明还田政策,在艰难而稳步的向前推进。

还田是为了彻底瓦解大明的小农经济,这个过程有痛苦,也有收获,应天巡抚王希元总领此务,他专门跑到了杭州府,找到了侯于赵,详细询问了还田的问题,并且在杭州府待了三个月的时间,深入了解了还田和还田之后善后问题的解决办法。

「朕从来没想过,还田会如此的艰难。」朱翊钧看着这本万言书,里面写了很多还田遭遇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最棘手的莫过于有农户丶佃农联合起来,反对朝廷还田,而且不是一地问题,也不是乡贤缙绅鼓噪,要是乡绅鼓噪反倒是简单,杀了就是。

江南的工坊多,机会就多,有些人在城里做了工匠,并不愿意回籍种地。

这朝廷一旦还了田,等同于把农户丶佃户定死在了田里,趁着工坊增多,成为匠人,好过于子子孙孙都做农户。

种地可不是什麽美事,农户们只是见识少,他们一点也不傻,在当下,种地的农业剩馀,都供给给了匠人食用,农户们才不甘心只做个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丶肉食者。

他们不想在万历维新大变革的分工中,成为被朘剥的生产者。

诚然,在朝廷看来,匠人也是被朘剥的生产者,但入城的匠人,对农户而言,还是匠人生活更好一些。

朝阳门拉黄包车的一天只能赚一百个大钱,吃住也不是很好,但还能留点钱,这已经是农户极其向往的生活了。

还田的矛盾,比朱翊钧想像的要复杂的多,万历清丈田亩用了足足九年时间做完,但万历还田,不知何时才能普遍完成。

「陛下,还田这事儿,只能一点点的做,底蕴不够,是害民,而非保民。」冯保作为内相,提醒陛下这事儿真的急不得。

如果是天倾地覆,气数已尽丶天命即失,那就大开大合一刀切的没收丶均田,但革故鼎新,就只能一点点还田,而非均田。

没有经济基础的地区进行还田,只会让本来还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丶秩序彻底溃散,交通丶生产力等等原因,商品经济无法形成,只会害得百姓流离失所。

难?难就对了。

不难,历史上那麽多次的变法自救,就不会失败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