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4章 骆千斤,勇冠三军!(1 / 2)

加入书签

第1064章 骆千斤,勇冠三军!

大明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倭寇创伤综合徵,这种综合徵在大明体现得非常明显,大明上下对于海寇,非常的敏感。

比如英格兰颁布了私掠许可证,这个许可证其实和大明没多少关系,因为祸祸的也是泰西,但大明时至今日,依旧拒绝和英格兰沟通交流,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为难英格兰。

一听说安南有倭寇化的趋势,非但关闭了岘港,还允许安南人袭击大明商船,大明上下,立刻就有点应激,快速的反应了过来。

最重要的是,连一直反对的大宗伯沈鲤,都开始撰写檄文,这代表着大明对安南用兵动武,通过了礼部的道德性审查。

大明的战争机器开始快速转动了起来,经过上次平播之战摧枯拉朽般的胜利,整个大明上下内外,没有任何人会觉得大明会输。

高攀龙看着面前一大堆的群情激奋的杂报,叹了口气,所有人都在宣扬着要惩戒安南,要让安南知道允许海寇的可怕下场,宣扬着战争胜利后,大明会获得何等何等的好处,皆是对战争的期许。

大宗伯沈鲤的担忧是对的,大明正在陷入一种危险之中。

一方面是大明朝廷无条件偏袒穷民苦力,带来的社会撕裂和矛盾激化,一方面是朝廷频繁的利用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这种做法,要是赢了还好,要是输了,就真的会天翻地覆。

「万一要是输了呢?」高攀龙叹了口气,他看着面前顾宪成送来的拜帖。

高攀龙和顾宪成不一样,顾宪成是因为科举舞弊被革除了功名,永不叙用,甚至连累了家人,高攀龙就好多了,他就是个意见篓子,并没有受到朝廷的威罚。

高攀龙不太想和顾宪成有太多的关联,主要是怕顾宪成被雷劈的时候,连累到自己。

顾宪成送拜帖来,其实就一件事,希望和高攀龙谈谈对安南用兵之事,主要是反对战争。

「治学矛盾说和阶级论,就不会这麽蠢了。」高攀龙将拜帖扔到了一边,他不打算见顾宪成,更不打算和这帮贱儒一样,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战争。

贱儒是这样的,总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若是贱儒说对了,他就会趾高气昂的说,看,我早就说过会这样;如果贱儒说错了,他就会当做没说过这种话,避而不谈。

高攀龙以前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贱儒,对于国事理解,颇为幼稚,自从治学矛盾说和阶级论后,他就摆脱贱儒序列,成为了大明保守派的一份子。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反对战争,他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写了一篇杂报,试图拉住愈演愈烈的风向,但他的这篇杂报,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甚至没有任何的讨论。

这就是贱儒为何喜欢抱团的缘故,只要抱团,哪怕是极少数的声音,就会放大到无数倍,最终这极少数的声音,变成了多数,最后变成了一致的声音。

万士和在世的时候,解释过这种风力舆论的变化,万士和将其称之为乌合之众,或者说回音壁效应。

回音壁是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如果把一百个人放进去,所有人不停的呼喊不同的声音,最大的声音会不断的覆盖其他的声音,而后其他人会不由自主的附和这个最大的声音。

只需要一段时间,所有人的声音都会变成一致。

这是一种人的从众本能,或者说,一般人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判断接收到信息的对错,而是下意识的跟随『最大』的声音,不让自己显得格格不入,最终的结果,就是众口铄金。

从结果来看,所有人在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都会慢慢变成乌合之众。

在风力舆论这件事上,抱团,就成了最好的手段,一个人声音不够大,抱起团来,哪怕人不多,声音也会变大,最终在从众之下,风力舆论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万士和针对这种现象,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邸报,必须一定,要成为大明最大的那个声音。

邸报天生拥有权威性,是皇帝发行的,背后代表着皇权的意志和朝廷的决策。

那麽邸报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首先就是要真实,绝对不可撒谎;其次除了不能违逆圣上这一底线外,不能带有任何的天然立场,哪怕是朝廷有错,也要讲清楚讲明白,而不是遮遮掩掩;

公平和公正,就是邸报的最大准绳,正因为万士和制定的这个规则,邸报一直以来也确实是大明最大的声音。

高攀龙的声音,在回音壁效应下,直接被当成了杂音,很快,高攀龙在这种舆情之下,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想多了,想错了?

高攀龙不知道的是,他的杂报,被送到了大明皇帝面前。

朱翊钧日理万机,但还专门让李佑恭整理社情民意,保守派的文章要看,改革派的文章也要看,甚至贱儒的文章,也要挑几篇写得好的,送到皇帝面前来。

「高攀龙这篇文章还是极好的。」朱翊钧看完了高攀龙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掀起任何的水花,但他的论述是很完整的,能在这种风力舆论下,说出这样的话来,也算是有勇气了。

朱翊钧把高攀龙的名字,从贱儒之列划去,放到了保守派一列。

高攀龙把从古到今对安南用兵进行了总结:安南,好打不好治。

安南甚至没能在两宋手中讨到过实际的便宜,英国公张辅两次征伐安南,短则三个月,长则六个月,就把安南给征服了。

可是这麽好打的安南,为何会出现多次反覆的现象呢?

高攀龙给出了答案,好打,不好治。

打容易,安南缺铁缺煤,武器装备明显落后,人心不够凝聚,内部势力众多而且彼此征战不休,大明天兵开进,军事胜利是非常容易的。

但政治胜利,是非常困难的。

高攀龙提到了一个旁人没有提到的问题,那就是升龙城(安南都城)的王宫,用的是黄瓦,而非朝鲜丶倭国的青瓦,青瓦是王爵,黄瓦是皇帝。

这是礼制,而升龙宫的黄瓦,就是安南人矛盾且复杂内心的真实体现。

一方面,无力抵抗来自北方的武力征服和文化干扰,另外一方面,却又不肯真正臣服。

安南历代国王,对中原王朝俯首称臣,对中原王朝称王,而在安南国内,则自称皇帝。

当然,这就是安南在历史上反反覆覆,不肯真正归顺的真正原因吗?高攀龙认为不是。

不提之前的历史,就说永乐年间郡县后,安南再次反叛的问题,真的是大明派遣的官僚,过于不当人了,导致官逼民反,最终把大明人赶回了大明?高攀龙认为,也不是。

他虽然没去过安南,但是他去过两广,他在两广见到过大量到大明砍甘蔗的安南人,这些安南人,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反抗这个行为。

安南那时候根本没有规模丶大批量制造武器装备的能力,安南极度缺铁,大明对安南卖铁锅,那种劣质铁锅,都能三两银子一口。

高攀龙一针见血的指出,有内鬼。

这不是他的推断或者假设,而是事实。

万历维新之前,安南国地面上就有大量的汉人地主了,这些来自浙江丶福建丶两广的汉人,抵达了安南,成为了安南的肉食者,并且兼并土地。

在万历维新之后,这些汉人地主的规模更大了数倍。

海贸丶下西洋,下南洋,一直是朝廷和东南地方争得头破血流的利益关键,永乐年间,安南得而复失,其背后是关于海贸利益主导权的争夺。

高攀龙是保守派,不是投降派,更不是贱儒。

他的意思很明确,大明获得军事胜利非常容易,但要获得政治胜利,需要面对两个困难,一是安南人的反抗意志,二是想方设法,防止内鬼,抢夺胜利果实。

高攀龙为了增加说服力,还专门讲了永乐之后,江南势要豪右们对造船厂的窥伺。

尤其是正统年间,这些势要豪右想要趁着主少国疑,把官厂变成民坊的多次行动,但最终张太皇太后,以祖宗基业为由,不肯变卖,这些势要豪右的谋划没能得逞。

任由龙江造船厂为代表的一大堆官厂,在沉默中默默腐朽。

内鬼抢夺胜利果实这种事,屡见不鲜。

这次安南的反应,有点不太对劲,衣衫褴褛丶饭都吃不饱的安南人,根本不具备任何造船能力,结果,安南不仅有能力封闭岘港,而且还能对大明三桅商船发动袭击,这就必须要问一个问题。

安南人哪来的船?哪来的甲胄丶武器?

高攀龙的这篇杂报,是希望大明可以获得军事胜利的同时,也获得政治胜利,而不是兴兵一场,大捷数次,最后弄得虎头蛇尾,一地鸡毛。

「转发邸报吧。」朱翊钧斟酌了一下,还是把高攀龙这篇文章,转发邸报,刊行全国。

朱翊钧愿意称高攀龙为大乘赢学者,不仅要军事胜利还要政治胜利,追求大赢丶真赢,而不追求小胜丶饰胜的赢学,就是大乘赢学。

高攀龙是真的很想大明能真的赢,然后大明腹地继续歌舞升平,只有这种平稳的世道,他这种意见篓子才会活的风生水起。

「《选贡案纪实》?」朱翊钧猛地坐直了身子,南京选贡案,可是朱翊钧办的万历第五大案,这事儿很少有人在杂报上讨论,因为案情复杂,621家被族诛,没有任何人胆敢公开讨论此事。

朱翊钧看完了署名,确定了是出自礼部的手笔,因为这篇杂报是高启愚这个礼部尚书亲自写的。

高启愚将选贡案从头到尾总结了一遍,整个选贡案,其实有一点从头到尾都没讲清楚,那即是为什麽选贡案的结果是谋反,是政治案件。

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波及广众的案子,是一个政治案,但刑部丶礼部之前都没讲清楚为何是政治案,为何是谋反,这次高启愚讲清楚了。

因为选贡案阻止了大明进士家族的形成,选贡案的逆党,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科举制度,来完成世世代代富贵永相传,但选贡案的爆发,阻止了这种世世代代永相传的美梦

在《进士家考》一篇中,有96%的进士家族都摆脱不了一个噩梦,那就是富不过三代的诅咒,一共2088名进士里,只有51家传过了三代,剩下的全都没有传过三代。

而选贡案的本质是,在以各种手段,让进士的儿子成为进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