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4章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1 / 2)

加入书签

第674章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

《天朝》第一卷于1999年12月15日在《收获》杂志以专号形式发表,迅速在国内各大城市的书店引发了读者的抢购热潮。

即将步入21世纪,国内文学界已经少有引起读者们踊跃抢购的作品了,但这毕竟是林朝阳的新作。

作为他违文坛五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读者们早已翘首相盼。

《收获》12月专号上市不到两周时间,首印的100万份便销售一空。

临近元旦,各地书店丶二渠道和邮局的订购单雪片一般飞向《收获》杂志社,偏偏他们却一点也不积极,竟然宣布不再加印。

广大读者们盼林朝阳的新书盼得饥渴难耐,嗷待哺,你们说不加印就不加印了?

各地书店丶二渠道和邮局得到这个消息,人都傻了。

要知道林朝阳在国内读者群体的号召力那是一等一的,各地发到《收获》杂志社的印数可不是几千丶几万份,而是几十万丶上百万份的大数字。

这麽多的印数可都是白捡的钱啊,他们第一次见杂志社有钱不赚的。

催着加印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到《收获》杂志社,社里面议论纷纷,尽管大家早就听说了李小琳的决定,但面对着市场如此汹涌的热情,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真不多印啊?那也太可惜了!」

「细水长流嘛。人家林朝阳的作品不愁卖,拿到杂志发表是情分:

小琳这麽做是投桃报李,《天朝》要写六卷呢,明年我们杂志社的业绩不用愁了。

关键是跟林朝阳打好了关系,说不定下本书还给我们。

「你说的倒是有道理。可我听说我小姑子她们一个SX市的新华书店就要订500

份,那天我听说三联书店要追订1.5万份,要是放眼全国—」

《天朝》专号的热销和缺货成了近几天《收获》杂志社内议论的焦点,事实上不只是在杂志社内部,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也是一样。

《天朝》专号才刚上市不长时间,各地书店就出现了缺货情况,导致不少去的晚的读者只能空跑一趟。

本以为过几天书店就能补货,可空等了几天之后书店的书架上依旧没有这期专号。

很多读者失望之馀肯定要朝书店了解情况,一问才知道,敢情是人家《收获》杂志社给这期专号定了印数,一期就卖100万份。

读者们直呼好家夥,人家是以销定产,你们《收获》是以产定销。

这未免也太牛轰轰了!

但不爽归不爽,读者们也不得不承认,《收获》这招确实很有效,本来很多人对于阅读《天朝》并没有什麽迫切性。

反正小说嘛,发表之后有出版,就算林朝阳的作品再受欢迎,也不愁没地方看。

结果现在《天朝》专号限量,100万份虽多,但分散到全国,还是有很多读者没买到。

越是看不到,这帮读者就越是着急,书店丶邮局丶图书馆丶身边好友为了一睹《天朝》庐山真面目,读者们被逼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时候不像后世网际网路和物流发达,没买到杂志的读者想要尽快看到小说,只能在本地的小圈子借或是买。

有人跑去跟身边的朋友借书丶有人跑到外地书店碰运气,还有人不惜私下里出高价收购《天朝》专号。

这些年物价飞涨,文学期刊的定价也涨了很多,《收获》的正刊定价10元,《天朝》

以专号的形式发表,单卷超40万字,定价高达15元。

二手《天朝》专号的售价,在私下里更是被炒到了50元一份,就这还是有价无市,根本没有几个人卖的。

元旦之后,《天朝》专号彻底在各地书店的书架上绝迹。

大家又都帚自珍,如此一来,反而更彰显了《天朝》专号的稀缺性,最后竟然在读者群中掀起了一波《天朝》专号的收藏小高潮。

元旦之后的第一个周五,沪上文协在巨鹿路675号举办了一场关于长篇小说创作的研讨会,李小琳和程永新代表《收获》出席。

开会之前,程永新便得到了李小琳的指示,这次在会上他得发言,主要内容是跟大家交流交流《天朝》的组稿和创作心得。

座谈会丶研讨会程永新参加过很多次,发言也不在少数,但这次的发言机会显然不同以往,因为是李小琳特地提前叮嘱他的。

并且这次的研讨会规格不低,汇聚了华东丶华南几个文学大省的诸多知名作家丶评论家和编辑。

这显然是要给他一个露脸的机会。

因此在研讨会召开之前,程永新特地花了两天时间来准备发言稿。

「-作为《天朝》这部小说的责编,要是让我说的话,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大家都知道,朝阳同志的上一部小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部小说贯穿了从中华民国到新中国的时代变迁,反映了近代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幻,充满了雄奇的史诗气度。

对于创作者而言,绝对要算得上是一次艰难的创作旅程。

写完了这部小说之后,朝阳同志沉淀了一段时间。

这次创作《天朝》,不管是从资料的搜集整理还是创作的难度上来说,都要比《人间正道是沧桑》困难不知道多少倍。

因为他要写的不仅仅是某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而是一整个朝代,他写的是浩浩汤汤的历史大势。

在座有些同志可能不了解,论创作理论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朝阳同志在我们作家队伍中是第一流的。

而且他的岳父也是燕大历史系教授,他本人在历史方面的积累远超常人。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仓促动笔,而是老老实实的沉下心来,请教了多位我国隋唐史方面的专家学者,阅读了大量有关于唐朝历史的书籍和论文。

他家里甚至有个书架是专门放这些资料的。

但仅仅是这些准备还是远远不够的,朝阳同志还是觉得自己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太片面丶太肤浅了。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贴近真实的历史,97年的下半年,朝阳同志从燕京出发,一路西行,洛阳丶长安丶蓝田丶宝鸡丶天水·

他的脚步遍布三秦大地,考察当地风俗人情丶查阅县志丶了解隋唐遗物——」

沪上文协组织的长篇小说研讨会,程永新这个编辑成了主角。

没办法,谁让《天朝》一经发表就引发了文学界的巨大关注和热议呢,而他又是《天朝》的责编。

在林朝阳这位作者不出席的情况下,他的发言无疑就是《天朝》创作历程最权威的注解。

「-从96年起心动念,到上个月《天朝》第一卷在《收获》的专号发表,这三年多时间里朝阳同志全情投入于创作,可以说是倾尽了所有。

9月时,我从他家取回《天朝》的前两卷书稿,朝阳同志当时如释重负。

他对我说:『这已经是我能做的全部了,只是结果究竟怎样,尚无把握,一切只能等待你们和读者的评判」。

他说这话时的眼神殷殷切切,我到现在还记的清清楚楚。

以他在文学界的名声丶地位,本是不需要如此战战兢兢的,但我确实从他的表情和话语里感受到了那股如履薄冰。

究其原因,无非是『敬畏」二字。

敬畏文学,保持对创作的虔诚,时刻贴近读者。

我想,正是因着这股能将自己放到最低处的虚怀若谷,才让朝阳同志保持了二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热情。

放眼当代文坛,过去二十多年间,能够不断的创作出诸多令读者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的作家,独此一人——」

程永新的发言前半段讲的是关于《天朝》的组稿和创作经历,后半段则集中到了林朝阳的创作态度上。

在个人评价方面稍显用力过猛,但他并没有夸大其词,每一句话都是实事求是,只是因为讲话的情绪问题。

待程永新发言之后,受他的影响,两位研讨会嘉宾就着《天朝》谈到了长篇小说的创作问题。

二人将《天朝》当成了长篇小说的表率,对于林朝阳在这部小说中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崇备至。

「.-在《天朝》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文化心理结构』。

我们的文学界一贯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手段,刻画人物尤其注意肖像描写丶

行为描写丶语言个性化等等。

在我观察看来,朝阳同志的创作手法却不走寻常路,他将很多的笔墨以来探究所要写的人物内心的心理形态——」

一上午的研讨会在众人的分别发言中很快过去,午饭就在文协食堂,吃饭时有人跟程永新打探《天朝》之后几卷的消息。

「等这个月月末,我就去燕京取第三卷丶第四卷的书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