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3章 新模式(2 / 2)

加入书签

「不,爸爸你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市面上的通用型商业AI,是不能用在专业领域的,特别是医学这种人命关天的领域。」

「这我倒是不知道有这种限制。」

「主要原因是通用型商业AI很容易受到异常数据的污染,从而导致AI的分析结果出现误差,这种情况,会随着通用型商业AI的长期运行,变得越来越严重。」

何幼薇摊了摊手:「毕竟通用型商业AI每天收集到的数据都非常庞大,而这些AI显然没有办法自我净化被污染的资料库,如果靠后台的人工进行二次筛选,工作量太大了,而且筛选难度也非常高。」

「原来如此。」何锦堂听懂了。

「因此我们海陆丰医院和那几个大学的教学辅助AI,都是专门开发的,资料库的录入资料,都要经过三层审核,才允许成为正式的参考文献,如果要修改相关内容,必须通过医学数据管理中心的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不然是不能更改资料库的资料。」

「那医生每天产生的病例呢?这个也要如此严格限制?」

何幼薇点了点头:「是的,一般情况下,病例上传病例库过程中,也是要经过三次审核,我们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我们必须确保所有病例的数据是真实的,不然被AI作为引用资料,可能会导致患者出问题,医学生学习了错误的知识。」

「看来,江院士已经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情况。」何锦堂也觉得江淼的这些安排非常有必要。

「至于这种方式培育的医学生质量,比较偏向于临床医学,不过整体质量,在目前的表现还可以,毕竟灵枢系统的辅助教学能力非常好,加上现在各种纳米体徵监测器普遍应用,患者身体的各种变化,很容易进行监控,我们也收集到了庞大的人体数据。」

何幼薇所说的庞大数据,那是确确实实的庞大。

目前赛里斯内部,在身体长期植入纳米体徵监测器的人数,大约在1.7亿人左右。

而亚洲联合体内部,这个数量则是2.1亿人左右。

这麽多人每天都会产生体徵监测数据,如此之多的数据汇集起来,亚洲联合体还专门为此建设了5个专业的数据中心,用来储备和分析这些数据。

也正是有了这麽多人体体徵数据,导致亚洲联合体的生物丶医学技术,这几年发展得越来越快。

毕竟以前很难获得如此庞大的数据,也很难找这麽多人来实时监测。

以前很多患者从医院开了药之后,都是回家自己吃,然后定期去医院复查,或者患者自己去外面购买药物,没有再去医院复查。

老模式下的治疗,医生有时候只能凭经验,通过复检的情况,来判断患者这一两个月的情况,这存在巨大的误差和模糊。

而现在,包括海陆丰医院在内,亚洲联合体内部已经有59家医院,展开了患者全天候体徵监测项目,很多心脑血管患者,都要求强制植入纳米体徵监测器。

这种情况下,患者就算是回家休养,他们的身体状况,也会实时通过网络汇集到就诊医院的数据管理办公室。

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在家吃东西丶活动丶服药丶异常反应都会被全面监测,通过专业AI系统进行分析和管理。

这极大减少了医生的压力。

为什麽这样说?

答案自然是很多患者不喜欢说真话,或者将情况描述得南辕北辙,有时候医生甚至要和患者斗智斗勇。

而现在医生一调患者的历史数据,就知道患者近期做了什麽,身体出现了什麽问题,让医生不用猜患者给出的谜题。

当然,这种模式也救了很多患者,现在很多城市都专门成立了「抢救医院」。

所谓的抢救医院,就是专门应对突发心梗丶脑溢血丶脑卒中丶主动脉夹层等急性病,而且这种医院是不需要患者打120的,而是救护车自己过去拉人。

这就是通过植入长期性的纳米体徵监测器实现的。

只要纳米体徵监测器连接着网络,一旦身体出现紧急情况,后台就会强制将情况发送到本地的抢救医院,抢救医院的救护车二十四小时待命,随时可以前往覆盖区接送患者。

毕竟很多人是在睡觉的时候,毫无徵兆的心肌梗死,或者个人独处的时候发急病,这个时候很难自己向外求救。

之前每年都有曝光相关案例,就是一些独居的单身群体,死亡好几天,甚至一两个月,才被发现的情况,也是大有人在。

这就是独居群体当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在突发疾病的时候,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望,只要体验过一次,估计就不敢独居了。

但更多的情况是,独居在突发疾病后,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出现了严重后遗症,甚至直接死亡的人,这才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以海陆丰集团的内部数据为例,目前北上广深丶东瀛东京丶南高丽汉城这些大城市,当地植入纳米体徵监测器的人,在当地占比非常高。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这些大城市的单身独居群体非常多,而这些人恰恰是植入纳米体徵监测器的主力军。

毕竟去北上广深大城市打拼的人,很多都是青壮年,这些人往往都是单身独居群体,他们在没有办法情况下,植入纳米体徵监测器,就成为了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险。

特别是随着亚洲联合体的经济蓬勃发展,大家收入普遍高起来之后,青壮年群体越发注重起来身体康健的问题。

而北上广深这一类的大城市,也是抢救医院比较多的地方。

比如鹏城,其辖区内就有15家专业的抢救医院,配备有1500辆救护车。

其实这也是海陆丰公司探索新型医生培养模式的另一个潜在因素。

现在亚洲联合体对于医生丶护工的需求非常庞大,其中医生需求总量为2400万,护工需求总量为7200万。

即每百人一个医生,每百人三个护工。

然而这个需求量,目前存在巨大的缺口。

之所以医护人员的需求量如此庞大,一方面是全面推动六小时工作制后,让医院的医护人员需求瞬间翻倍;另一方面则是亚洲联合体的各种物资产能飙升,人均工农业产值极速飙升,有底气这样搞。

不然如此庞大的人员需求,以之前的生产力,根本没有办法进行长期维持。

这也给农业产业大规模减少的岗位,提供了一个不小的泄洪洼地。

毕竟如果将海陆丰集团实验室的里面各种技术全面应用,加上AI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估计农业产业的从业者需要一下子减少一大半。

这麽多农业从业者如何安置?

答案自然是搞服务业。

医疗丶教育丶旅游等,就是可以吸纳庞大劳动力的服务业。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