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0章 声名所累(2 / 2)

加入书签

反倒是我们比较危险,徐阁老之死被查清后,楚党同清流党分道扬镳成为定局。

没有阉党的压力,他们不需要清流党的招牌充当护身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楚党会向浙党靠拢。

加上看我们不顺眼的齐党,搞不好什麽时候,一个「齐楚浙党」联盟就出现了。

倘若局势如此发展,搞不好内阁中,我们连一席之地都没有!」

吕凌风沉声说道。

文官集团没能和勋贵外戚死磕,除了实力不济外,内部矛盾激化也是重要因素。

徐文岳被人暗算,尽管做的隐蔽,还是被人给看到了。

锦衣卫一审,出手之人全部招了出来,幕后黑手正是清流核心的左都御史。

尽管左都御史死了,没法继续追查下去,楚党官员还是把帐算到了清流党身上。

本就充满矛盾的政治联合,直接走到了终点。

出了这档子事,文官内部迅速呈现分化。

许多官员把自家老大之死,怀疑到了政敌身上。

毕竟,勋贵系这敌人真心没法搞,继续折腾下去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再喊「武夫当国」,惹急了勋贵系,人家当了真,那哭都来不及。

在这种背景下,或是真糊涂,或是装糊涂,许多官员选择相信自己派系老大是被政敌害死的。

反正自家老大的政敌同样死了,复仇的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

有了这块遮羞布,大家可以心安理得的待在府中观望局势。

绝对不是畏惧勋贵的武力,才选择认怂的。

「吕兄的推测不无道理,若是齐楚浙党联盟,那就真成了心腹大患。

外患未平,内患又生,局势将彻底失控。

既然局势到了这一步,也没必要藏着掖着,趁现在有时间赶紧抢占先机!」

乐向松神色凝重的说道。

除了外部竞争,还有内部竞争,只不过三人默契的没提。

有机会入阁当老大,谁也不想当小弟。

现在的联手,只是为了抢占清流党内部的支持,排除其他竞争对手。

到了最后关头,三人围绕着入阁,少不了展开一场争斗。

……

近乎同一时间,朝中各派纷纷行动起来。

拉人的拉人,结盟的结盟,永宁帝抛出的诱饵,成功把各方调动起来。

通州大营。

北虏撤离之后,皇帝没诏勤王大军进京,景李二人也选择性装聋作哑。

自从董卓开了坏头之后,历代统治者对调外兵入京,都充满了警惕。

皇帝不召见,下面的人都不会主动提起,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景兄,看样子陛下是不准备让我们离开了。」

李原脸色阴沉的说道。

出将入相,这是无数男儿的终极梦想。

换个时间点,有这样的机会,少不了鞭炮齐鸣以示庆祝。

现在这种关口,他着实高兴不起来。

大虞这个烂摊子,可不好收拾。

此时入阁,那就是被架在火上烤。

「意料之中的事情。

北疆的烂摊子,除了你我之外,朝中谁能收拾?

北虏入寇两次了,再不采取措施,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生第三次丶第四次。

一旦习惯成自然,每年都南下劫掠一波。

要不了几年功夫,河北大地就会毁于一旦。

搞不好哪天连京师,都会落入北虏手中。

文官中没人敢扛事,陛下束手无策,不找我们找谁?

赶上这种倒霉时候,只能算你我运气不好。

景李两家世受皇恩,同大虞绑在了一起。

这个烂摊子,到了我们手中,不接也得接!」

景国良一脸无奈的说道。

受家族声名所累,收拾烂摊子的苦差事,他们想不干都不行。

一旦上位首辅,干好了是应该的,干不好反而成为了罪过。

稍有不慎,还要背负权臣的骂名。

偏偏当今皇帝,耳根子又软,政治立场容易被人左右。

稍不留神,就会捅出一个篓子来。

「你只要敢接首辅的位置,我就敢舍命陪君子。

陛下刚让我们上位,我就敢把长城防线上的将领,全部换成勋贵子弟。

反正北虏两次入侵,当地将门世家遭受重创,没有能力阻拦我们的人进驻!」

李原话风一转说道。

相较于其他勋贵世家,李家已经买了一张离场票。

安南那地方远离政治中心,朝廷的风浪吹不过去。

李牧经营地方的能力,比他预想中厉害的多。

论起综合实力,比辽东镇还要强上几分。

随着大量的移民涌入,安南地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只要撑过前期几年,后续有汉水侯府撑着,就算在朝堂上政治斗争失败,皇帝也要慎重对待。

最严重的后果,无非是脱离权力中心,沉寂几年时间。

「北疆这个烂摊子,一般人可兜不住,必须抽调精兵强将过去。

一旦这麽干的话,我们在南方的优势,势必遭到削弱。

最佳选择是继续扩军,可惜勋贵子弟中可造之材有限,不然也不至于无人可用。」

景国良点了点头说道。

后备力量不足,这是勋贵系最大的短板。

哪怕经过这麽多年的发展,大部分勋贵家族都拥有一堆支脉,族人少则数百,多则上万。

其中的将才,依旧寥寥无几。

受文贵武贱的影响,一些被带偏的勋贵家族,早就荒废了武备。

想提拔自己人,都没有那麽多人才。

「勋贵子弟不够用,那就提拔平民将领。

这些人虽然受限于家底,养不起家丁骨干,但磨一磨还是能当将领用的。

牧儿那边,就有丰富经验。

安南都护府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平民将领,一样能保证大军的战斗力。」

李原沉声说道。

做出这个决定,无疑是要承担压力的。

以往的时候,提拔的都是自己人,无论是哪家子弟崛起,肉都烂在锅里。

一旦大肆启用平民将领,勋贵集团内部势必有一帮人会不满。

在政治斗争中,内部的压力,往往比外部的敌人更具破坏力。

「安南那鬼地方是没人愿意去,随便怎麽折腾,大家都不会有意见。

北方不一样,距离京师太近了。

军权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中,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缺人就从各镇抽调,先把主要位置掌握在手中,千户以下将领的位置给平民子弟也无妨。

将领数量不够,优先从两广六镇中抽调。

反正那边有牧儿看着,就算勋贵将领全部抽调一空,也不会失去对部队的掌控力。

后续送过去的子弟,历练了这麽长时间,估摸着也该培养成才了。」

景国良想了想说道。

两广六镇就相当于勋贵集团的将领培训学校,前面扩编军队的时候,主要将领都是从那边过来的。

众勋贵为了自家子弟的发展,都会主动把子弟往李牧那边塞,希望能够跟着学到一些带兵的本事。

在这方面,李牧是来者不拒。

甭管来多少人,也甭管是什麽来头,都先扔进军营中接受训练。

熬过了最初几个月训练之后,才会根据表现,逐步进行培养。

大部分养尊处优的勋贵子弟,都扛不住前期的训练,军旅生涯尚未开始就提前结束,留下来的都是有毅力的。

「优先从两广六镇中抽调将领可以,但这些人才刚刚起步,尚未经历残酷的战火淬炼。

先安排这些人去河南平叛,积累一些战斗经验之后,再派往北疆防线。

考虑到现实情况,先从闽浙丶湖广抽调四镇兵马,充实长城防线。」

……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