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1章 南疆风云(1 / 2)

加入书签

第431章 南疆风云

汉水侯府。

看着手中的情报,李牧瞬间意识到,自己捅出了一个大篓子。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的名字在永宁帝那边,能够排进讨厌榜前五。

这是远离政治中心,必须付出的代价。

讯息上的滞后,让他对朝中的局势的判断,严重失真。

偏偏有些事,又不得不做。

既是做给外界看的,也是对自己良心的交代,

对之前的做法,李牧并不后悔。

重来一次的话,那封得罪皇帝和文官的奏摺,还是会递上去。

在官场上混,到了位置上,该扛的事必须扛起来。

反正安南距离京师远,皇帝和文官们就算不高兴,一时半会儿也奈何不了他。

弹劾亡故的朝中大员,这麽点儿事,根本定不了罪。

相比一众奇弹劾,甚至都不能拿出来说事。

「侯爷,云南那边发来求援信,他们的征南大军在八百大甸司遭受重创。」

兰林杰急匆匆的上前汇报导。

把三宣六慰纳入大虞统治,这是侯府和黔国公府共同促成的。

都护府这边进展顺利,沿途的土着不说望风而降,抵抗力度也没强到哪里去。

前面安南国的覆灭,对这些本土势力造成的震威力太大,土司们提不起拼死一战的勇气。

少数头铁的土司,在第一波混战中,也被消灭的七七八八。

可盟友那边就尴尬了,不光行动速度迟缓,取得的战绩也没法见人。

「黔国公府,衰落到了这种地步?」

李牧疑惑的问道。

世代镇守云南,不光为黔国公府积攒了大把的财富,还打造出了一支「精锐家丁」。

正常情况下,就算打不过缅甸王国,也不会输的这麽快。

「黔国公府没有出兵,他们只是点燃了战火,指挥这场战争的是云南巡抚。」

听了兰林杰的解释,李牧瞬间明白过来,又是最常见的党争。

趁着当代黔国公年幼,云南巡抚衙门拿走了地方上的军政大权,自然不甘心还回去。

作为既得利益者的黔国公府,肯定不会容忍大权长期旁落。

谈判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制造更大的问题。

本质上黔国公府参与这场战争,就是为了夺权,自然不会让云南巡抚在战场上获得胜利。

本身指挥能力就不行,背后还有人扯后腿,想不吃败仗都难。

「告诉云南巡抚衙门,我们的军已经逼近缅甸王国,即将向他们的后方发起进攻。

让他们再坚持几个月,到时候我们一起覆灭缅甸王国,扫除这个南疆隐患。」

李牧面无表情的说道。

身份决定立场。

作为勋贵集团的核心,他自然要站队黔国公府。

至于云南巡抚衙门,那是文官控制的机构,在朝堂上属于政敌。

不在背后捅刀子,那都是他有底线,全力支持是不可能的。

「侯爷,按照我们现在的进攻路线,距离缅甸王国越来越远,怕是帮不上忙。」

兰林杰委婉的提醒道。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安南都护府在扩张的时候,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内陆,而是沿着海岸线进军。

说是平定三宣六慰,实际上大多数时间,都在和更南边的暹罗王国干架。

没有深处内陆,战争都发生在沿海一百公里,还有水师的支持,虞军在这轮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损兵折将的暹罗王国,已经多次派出使团,前往大虞京师抗议。

不过这麽没有任何意义。

大虞朝堂上乱成一锅粥,谁有功夫关心暹罗人的死活。

一个番邦小国,得罪了安南都护府,灭了也就灭了。

纵观整个历史,哪个中原王朝的都护府,不是灭国无数。

可以说不灭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都护府。

南征大军的兵锋,直指满刺加,距离马六甲海峡仅一步之遥。

理论上来说,再沿着海岸线扩张几千里地,就能到缅甸王国的后方。

毫无疑问,短时间内,这是无法做到的,

并不是虞军不能打,主要在于对外扩张是为了谋取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掠夺土地。

消化战果是需要时间的,安南都护府本轮扩张,实际上已经结束。

目前正在消化占城和真腊的疆域。

这个两片土地,一度被安南王国占据,安南覆灭之后再次复国,

前面忙着消化交趾故土,顾不上这些地区,暂时放任他们独立,

南征的战略目标,就是这两个倒霉蛋,收拾暹罗王国都是顺带。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中南半岛大平原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主要由湄公河平原和湄南河平原两部分组成。

相当于50个珠三角平原丶12个长三角平原丶2个华北平原,都快要赶上大虞腹地平原面积的总和。

这麽一块大肥肉,到了嘴边不吃是不可能的。

「放心好了,朝廷那边正忙着,没功夫理会我们。

这样好了,让前线的部队动起来,继续狠揍暹罗王国。

等灭了遥罗王国之后,我们就和缅甸王国接壤了,到时候云南危机迎刃而解。

无需担心缅甸入侵,能够威胁云南的安全。

黔国公府在当地经营了两三百年,如果连缅甸军队都抵挡不住,他们也不用混了。

如果他们撑不住,那就上奏朝廷。

只要朝廷下旨,本侯立即让广西兵入滇帮忙。」

李牧一脸淡定的说道。

正常年月,在官场上混,肯定要注意影响。

云南巡抚衙门求助,作为邻居肯定要拉一把。

不过现在是文武争斗的关键时期,黔国公府和云南巡抚衙门的争斗,也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一旦黔国公府获胜,文官集团在长江以南的最后一颗钉子,就被拔掉了。

最后的独苗贵州,完全可以忽略。

不需要采取行动,在当地任职的官员,自己就会亲勋贵系。

在这一过程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大不了被御史们喷几句。

山高路远,骂的再凶,李牧也听不到。

黔国公府。

「云南巡抚,还在死撑着,看来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要不安排我们的人,在关键时刻,给他—」

「老三,此事万万不可!

现在省内的军队,大都聚集在前线,倘若再次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了这些军队,光靠我们府中的私军,可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