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雨季(1 / 2)
第432章 雨季
京师。
经过一系列的博弈之后,朝堂终于稳定下来。
不过棘手的文武矛盾,还是没有解决,只是暂时压制下来。
没有任何意外,景国良和李原成为了大虞朝,新一届内阁的首辅和次辅。
这是大朝会上,百官公推出来的结果,连竞争对手都没有。
文官集团妥协速度之快,超出了各方的预料。
以往那些喜欢死谏,博取名望的言官们,这一次也闭上了嘴。
另外三名阁臣,两人出自北方,一人出自浙党。
作为朝中最大派系的清流党,在这轮竞争中,直接出了局。
六部之中,他们倒是拿到了三个席位,但依旧难掩其颓势。
并非清流实力不强,主要是内部派系倾轧严重。
大家都想推自己人上位,分散了政治力量,以至于在入阁之争中败北。
最令清流党人无法接受的是,皇帝居然任命外戚担任左都御史。
在文官的政治鄙视链中,靠裙带关系起来的外戚,比勋贵都要差一个量级。
可惜反对没用,舞阳侯的死,永宁帝需要给太后一个交代,必须给出一个实权岗位。
阁臣中勋贵占了两席,再添一名外戚进去,那麽内阁就被勋贵外戚联盟给彻底掌控了。
六部尚书,同样权责重大,永宁帝不敢轻易送出去。
再往下就到了左都御史,这个岗位掌管都察院和御史台,妥妥的位高权重。
可惜随着时间的发展,监察百官的都察院,遗忘了最初的权责,沦为了清流手中的党争工具。
平常时期不是弹劾人,就是在骂皇帝,搞得永宁帝头大。
趁着朝堂大洗牌的机会,果断选择往里面掺沙子。
不光左都御史是外戚,右都御史还是勋贵。
摆明就是想藉助勋贵外戚的力量,约束言官们的行为。
管不住也没关系,反正情况不会比现在更糟。
说重要,那是他们拥有捕风捉影的弹劾权,在党争中意义重大。
说不重要,这就一嘴炮衙门。
不是在喷人,就是在找人喷的路上。
就算关闭掉,也不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
参考以往党争的惯例,多了两个外人进来,言官们会优先把火力对准这两个外来者。
除了清流党人外,还没人能坐稳左右都御史的位置。
「诸位爱卿,山东发来急报,中原叛军有东进之势,大家可有对策?」
永宁帝关心的问道。
新朝新气象。
朝堂上大换血之后,处理政务的效率高了很多。
首辅和次辅都不喜欢磨蹭,百官上行下效,连带着各级衙门的办事效率都被动提高。
最擅长推磨蹭的清流党,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利,此时正夹着尾巴做人。
「陛下,山东刚刚遭遇兵祸,此时叛军东进,势必对当地的民生造成毁灭性打击。
为今之计,当速派一统兵大将,率领部队过去增援。
同时调动江南丶湖广丶陕西丶山西之兵,进入中原地区平叛。」
兵部尚书罗文博率先给出了方案。
中规中矩,没有惊艳的地方,也挑不出来大毛病。
这种四平八稳的解决方案,一直都是文官们的最爱,唯一缺点就是花钱有些多。
临近省份全部动员起来,每天的军费开销,都是一笔巨款。
「罗尚书,你太高看叛军了。
调遣一支平叛大军,就能把他们消灭掉,何必劳师动众把周边各省都折腾一遍。
别的不说,只要大战爆发,参战省份就会以此为藉口,截留地方财政收入。
朝廷的财政,本来就不宽裕,可经不起这麽折腾。」
户部尚书吕凌风急忙反驳道。
当了家,才知道柴米油盐贵。
本以为财政收入大涨后,户部就会成为天下最大的肥缺。
现实非常打脸,朝廷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开销也跟着水涨船高。
尤其是军费开销,更是增长迅速。
抛开积年累月的烂帐不提,重新打造长城防线要钱,平叛同样要钱,战后重建还是需要经费,
偏偏这些大额开销,都是必须支出的项目。
想要挡住北虏,不让他们南下,长城防线就必须恢复。
修筑城防工事是其次,关键是要扩编募兵数量。
除了辽东五镇的编制,暂时不需要动外,其他地方都要扩军。
榆林丶宁夏丶固原丶甘肃四镇,需要恢复满编,以应对西北的鬼方部落威胁。
蓟州丶宣府丶大同三镇,乃是北疆门户,北虏两次入侵都是从三地突破,更是需要重点打造。
按照计划,蓟州丶宣府丶大同三地募兵数量,将从原来的一镇扩编到三镇。
山西镇地理位置特殊,一镇之兵无法满足需要,也要扩编为两镇。
至于以往扮演辅助角色的卫所部队,直接被朝廷给忽略了。
跟着主力打打杂还行,战斗力完全指望不上。
以往那些战斗力不错的卫所,也在两次北虏入侵中被打光。
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加上卫所内部优秀兵员有限,想要恢复实力,难度要远高于募兵。
北方大地上,一下子增加了七个镇的编制,加上对老军镇的整顿,每年将增加一千万两白银的维护成本。
没有办法,北方养兵就是比南方贵。
尤其是边关地区,粮价更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米价甚至到了十两白银每石。
面粉的价格,也没便宜到哪里去。
粗粮价格略微低一些,但依旧是南方的数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