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2章 向上甩锅(2 / 2)

加入书签

万怀瑾神色凝重的说道。

别说整个江南地区的催收,光南直隶的税款徵收,都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

这些税款,基本上都是江北世家缴纳的。

钱到了手,还没有捂热乎,就直接划拨了军队。

毕竟,现在军方的压力大。

一面要分兵围剿盘踞在徐州的叛军,一面还要在长江以南执行税款催收任务。

不把钱粮给足,下面的人可不会卖力。

「钦差大人,不是我们执行任务力度不够,主要是大家被束缚了手脚。

世家大族惧怕叛军,那是叛军是真的会烧杀劫掠。

我们的情况不一样,您可是三令五申,禁止破坏农田丶烧毁房屋。

只要不是暴力抗法,官军就不充许杀人。

即便是抓到了人,无非是把税款补上,顶多收几两罚金。

知道朝廷的底线,地方宗族才有恃无恐,敢肆无忌惮的和我们兜圈子。」

叶弘昌愤愤不平的说道。

大军出去催收,不光被捆绑住了手脚,还有监军随行跟着。

抓到了带头抗税之人,也是移交给地方衙门处理。

束手束脚的玩法,自然不能让世家大族们畏惧。

「叶总兵,别忘了我们是官军,不是山贼土匪。

官军就要有官军的样子,必须严格遵守律法,

若是大肆杀戮士绅,那和叛军有什麽区别?

一旁的刑部尚书安敬之率先反驳道。

文官和武将的思维模式,从来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靠杀徵收,短时间内确实能发挥作用,但留下的后遗症却是永久性的。

一旦举起了屠刀,那就意味着双方再也没有缓和的馀地,只能倒下一方才算结束。

文官本身就是士绅圈子中的一员,大家内斗归内斗,但不能突破潜规则。

让他们下令大肆屠士绅,这无疑是在背叛自身的阶级。

谁敢下这样的命令,谁就自绝于文官集团。

不光史书上遗臭万年,就连自身所在的宗族,也会遭到士绅群体的排斥。

「砰!」

「既然是这样,那麽末将无能为力。

谁有能力去催收,那就自己去催收吧!」

叶弘昌一拍桌子说道。

换个时间点,有武将敢在六部拍桌子,马上就会喜提诏狱套餐。

眼下的情况特殊,叶弘昌带头闹腾之后,一众武将默默的站在他身后表示支持。

一时间文武双方,直接在室内对峙起来,双方都不肯退让。

「叶总兵息怒,有事情好商量。

朝廷的法度要遵守,但催收任务也必须完成。

具体怎麽操作,你们可以灵活一点。」

万怀瑾急忙打圆场道。

暗示到了这一步,他是真的尽力啦!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绝对不能说出来。

事实上,从催收行动一开始,他就示意诸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灵活一些。

不知道是他说的太过隐晦,一众将领没听懂,还是单纯的不想担责,一个个硬是严格执行命令为了让这些人放开手脚干,他派出的监军,都是挑选的勋贵子弟。

让勋贵去监督勋贵,本身就是做做样子。

怎奈一众将领,就是不开窍。

都过去了这麽长的时间,还是一板一眼的催收,硬是没闹出叛军灭门案。

一个个都这麽守规矩,如果不是见到叶弘昌拍桌子,他都以为这些勋贵系将领变成了乖孩子。

「钦差大人,我们都是粗人,领悟能力有限。

具体怎麽灵活,还请您明示。」

叶弘昌一脸淡定的说道。

杀鸡做猴的活儿,他们自然是会干的。

可此前那麽干,都是勋贵系大佬下令,他们只负责执行即可。

管事情闹的多大,都有人在上面顶着,不会让他们出去背锅,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眼前这帮文官,就不像是能扛事的。

朝廷和江南士绅的博弈,本身就是互相权衡利弊丶互相妥协的过程。

方一他们前脚刚条完人,后脚双方达成了协议。

他们这些掀起屠刀的主,在朝中的处境岂不尴尬。

或许江南士绅奈何不了整个勋贵集团,但单独针对其中某个将领,人家还是能够做到的。

哪怕无法弄死他们,人家的笔杆子发起威来,也能把他们搞臭。

心里有了顾忌,在具体行动上,自然变得束手束脚。

文官不想担责,他们同样不会出头,给自己拉仇恨。

以至于前面的催收行动,全部都是针对中小士绅去的。

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家族,一家都没去拜访。

「叶总兵,老夫可什麽都没说!」

「内阁的诏令在这里,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赶在开春前完成税款徵收。

老夫现在交给你们了。

无论你们怎麽干,都必须按时完成任务!」

万怀瑾恼羞成怒道。

本以为武夫们好忽悠,万万没有想到,这帮家伙一个个都是滑头。

担责的事情,硬是一件不干,还美其名日听从指挥,

这一刻,他无比怀念云向文。

虽然莽了一点儿,但有事情是真的上。

当初商人罢市,云向文就从城南杀到城北,从城西杀到城东。

靠着血腥屠戮,震撼了一众商贾。

如果催缴大军中,有这样的猛人在,何愁收不起来税款。

至于这麽干的后遗症,反正人不是他下令杀的,江南士绅要报复是冲着罪魁祸首去的。

「哈哈—」

「钦差大人,有内阁的命令,你早点儿拿出来嘛!

若是大家知道,朝廷下定了决心,又岂会束手束脚。

你就放心吧,我们这就带着弟兄们拜访江南一众世家,想来不久就会有收获!」

叶弘昌大笑着说道。

伺机打击江南土绅,本就是他们少壮派的计划。

迟迟没有动静,那是为了搞一波大的。

如果不故意示弱,一众江南士绅,怎麽敢闹的这麽欢,

内阁的命令,无疑是最佳的动手契机。

向上甩锅,可是他们的传统技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