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6章 战後馀波(1 / 2)

加入书签

第521章 战后馀波

南京城。

徐州大捷的消息传来,城中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

事实再一次证明,汉水侯还是那个传奇的汉水侯,并没有因为十年沉寂而改变。

「侯爷,有功人员的封赏,您看怎麽处理?」

兵部尚书史清尘开口询问道。

战场上的胜利,不光增加了大家的信心,也增加了李牧的话语权。

开门红的徐州大捷,让朝廷获得了对辽东叛军的战略优势,接下来就算什麽都不干,也有一定概率拖死敌军。

不过这种消极玩法,绝不是北方勋贵士绅能够容忍的。

常年的天灾下来,普通百姓纷纷破产。

天灾导致无数人流离失所,纵使坚持留在老家的,也要靠树皮草根充饥。

民间易子而食,集市上甚至公开出现了「菜人」售卖。

辽东叛军想要筹集粮草,只能找勋贵士绅们打秋风。

为了摆脱困境,这些勋贵士绅们不断动用自家的关系,催促着南方朝廷出兵平叛。

「除了投诚的刘副将,要重点嘉奖外,其馀人按照以往的惯例论功行赏!

具体的封赏,兵部和吏部商量即可,本侯没有意见。

另外徐州一线现在兵力增加,户部划拨的军饷钱粮,也要相应增长。

为了节省钱粮支出,那帮战俘就走简易程序,直接予以流放。」

李牧一脸淡定的回答道。

作为三军统帅,涉及到自己的部将,他需要避嫌。

不过那是皇权鼎盛时期,现在这种特殊时候明显例外,他可以不在意,但兵部不能不问。

尤其是涉及到人事调整和军队调动,没有他的点头,兵部啥也干不了。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吏部计划晋升刘从寒为辽东总兵,授予讨贼将军印,赏白银三千两。

授予原安南左卫总兵李三七平贼将军印,负责执掌徐州前线的军政大权,赏白银三千两。

晋升徐州参将曹子睿为副将,辅助……」

吏部尚书贺正则顺势抛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嘉奖方案。

除了刘从寒的封赏有破格提拔外,其他人的封赏都是中规中矩。

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来,这只是吏部准备的方案之一,如果李牧提出反对意见,还有备选方案。

事实上,按照吏部内部的意见,他们最想把勤王大军变成朝廷的直属军团。

没有办法,朝廷太缺能打的直属武装。

名义上他们手中有新编的五镇新军,可惜练兵是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完成的。

兵部官员缺乏足够的练兵经验,又舍不得放权给武将,只能拿着兵书一板一眼的训练。

看起来像那麽回事,可具体实战能力有几分,谁也说不清楚。

「嗯!」

「吏部的封赏很公平,本侯没有意见。

诸位大人如果不反对,内阁用印之后,就下发到前线吧!」

李牧笑着说道。

北方的变故,不光他是受益者,眼前这六人同样是最大受益者。

内阁大臣兼任六部尚书,在整个大虞历史上都不多见。

众人手中的权力,完全可以算得上大虞朝历代内阁之最。

权力制衡,不存在的。

各部侍郎的人事任命,都是他们自己敲定的,拿什麽来制衡。

六人的权力缺乏制衡,李牧手中的权力,同样也被无限放大。

不光是各省勤王大军的总指挥,还被推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

如果不是他本人拒绝,还会加封一堆的虚衔。

「侯爷,辽东叛军主力已经南下,光徐州一线的守军怕是不够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是增兵吧!」

史清尘忍不住催促道。

论功行赏是小事,怎麽早日平定叛乱,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辽东之乱,对大虞朝来说,就宛如汉末的董卓乱政。

如果不是南方的备份小朝廷转正,及时整合了南方各省,现在就是翻版的群雄讨董。

现在没有群雄四起,不等于未来也不会群雄四起。

在派出勤王大军的同时,各省官员也暗自厉兵秣马,不断扩编军队。

对大虞朝廷来说,辽东军叛乱持续的时间越长,帝国的威严就会被削弱的越厉害。

当朝廷的威严下降到一定程度,中央朝廷对地方势力的约束力,也会随之消失。

到时候纵使平定了叛乱,局势也无力回天。

「史大人放心,平叛之事本侯已经有了方略。

没有把主力放在徐州一线,那是为了诱敌深入。

北疆的边军已经南下,山东地区还有几万京营士卒牵制着敌军侧翼,朝廷在战略上已经对叛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现在就等敌人露出破绽,给他们最后一击!」

李牧坦言道。

看似他什麽都没做,实际上什麽都干了。

能够调动的虞军,全部都调动了起来,正一步步把辽东叛军逼向绝境。

故意把他们往南边引,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辽东军吃了败仗后,投降北虏充当带路党。

从军事实力上来看,现在的鞑靼王国就是后金的加强版。

加上鬼方充当羽翼,能够动用的总兵力,足有数十万之多。

一旦和辽东叛军合流,就是一个大麻烦。

光他率领的这支勤王大军,肯定是不够用的。

哪怕加上边军和京营残部,也没有多少胜算。

想要赢得胜利,那就只能继续下血本,从都护府抽调更多的兵力参战。

如此规模的大战,南方朝廷的财力多半支撑不住,他这个三军统帅还要往里面搭钱丶搭物资。

没有办法,热武器时代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

无论是大虞,还是安南都护府,都没有完成工业化。

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中投入了运用,但原始的工具机性能太差,用于民用产品生产还凑合。

军工业上领域,生产的许多零配件精度都不够,还需要人工进行二次打磨。

可以说当代最先进的武器,都是靠工匠用锤子敲出来的。

产能的问题好说,安南都护府有上百万产业工人,必要的时候都能转入军工生产。

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继续培养,反正大虞朝不缺人。

问题是这样的生产模式,需要钱粮作为支撑。

以往朝廷一年的军费开销,现在几个月就能打光。

倘若不能速战速决,那就陷入了战争泥潭中。

为了避免最糟糕的局面发生,李牧才在大战开场前,就派出偏师去辽东给鞑靼人添堵。

不过这种算计,依旧是治标不治本。

能够崛起于微末,鞑靼高层绝不会是傻子。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肯定会采取应对措施.

逼急了的话,直接把沿海地区全部让出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反正鞑靼王国一共就那麽点儿人口,放弃了沿海地区,依旧能够生活下去。

倘若要深入内陆袭击,光几千骑兵就不够用了。

想要继续牵制鞑靼人,那就只能向辽东前线增兵。

战略战术上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军费开销,将急剧增加。

「侯爷,既然完成了战略合围,那麽总攻什麽时候开始啊?

辽东叛军在北方肆意妄为,大肆屠戮士绅,搞得地方上民不聊生。

长此以往下去,朝廷在北方的根基就没了。」

万怀瑾神色凝重的问道。

辽东军作乱,士绅和勋贵都是受害者。

只是相对于士绅,勋贵们还有牵制边军将领的价值。

平常时期也就敲诈一些钱粮,很少直接举起屠刀。

原本充当地方稳定器的北方士绅,因为百姓大量流离失所,无法为施家提供稳定的钱粮。

甭管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最终都是为了徵收钱粮。

百姓榨不出油水,那就轮到士绅们倒霉。

尤其是施家在徐州城下,被摆了一道后,彻底丧失了对士绅们的信任。

既然无法变成自己人,那就是敌人。

税款加征了一次又一次,完不成任务,就会迎来灭门之祸。

想要跑路南下,怎奈辽东军盯的太紧,嫡系族人根本走不了,只能咬牙硬撑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