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6章 战後馀波(2 / 2)

加入书签

「这些事情,本侯都知道。

民间传言,施靖风是董卓第二,自然不会空穴来风。

北方士绅需要一个确切时间,本侯也能够理解。

如果一切顺利,大战在月内就会爆发。

不过这只是开战日期,大战具体什麽时候结束,谁也说不清楚。」

李牧缓缓解释道。

施靖风进京之后,几乎复制了董卓的操作,实际上也是被各方给逼出来的。

大虞朝的文官勋贵世家,虽然没有汉末那帮门阀嚣张,但也不是省油的灯。

对待施家这种暴发户,大家根本看不上眼。

纵使施靖风再怎麽努力,大家也在敷衍应付,并没有真心投靠。

包括最先和他们合作的清流党人,也只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

以至于北方朝廷内部,充斥着大量拖后腿的主。

甭管施家出台什麽政策,最后都能给执行的一团糟。

在各方推波助澜下,施家很快就陷入了众矢之的。

怀柔手段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转向了暴力。

可惜施家又心怀忌惮,杀的不够彻底,并没有靠武力压服北方士绅勋贵。

平乱战争拖到现在,本质上是李牧故意为之。

有人充当屠刀,帮忙清理北方的既得利益集团,不用白不用。

现在清洗的越乾净,未来需要面对的内部问题,就会越少。

抱着借刀杀人的目的,北方的士绅勋贵求援越厉害,他就越不可能速战速决。

战场上,快有快的打法,慢有慢的打法。

谁对谁错,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只要赢得最终胜利,那就是最正确的打法。

……

辽东军大营。

「三弟,先起来吧!」

看着眼前狼狈的施靖明,施靖风缓缓说道。

吃了败仗,肯定是要追责的。

不过终归是自家兄弟,现在又是用人之际,他着实舍不得重罚。

「大哥,徐州之战,我败的实在是冤枉啊!」

施靖明一脸委屈的说道。

在叫屈的同时,眉宇间还流露出了一丝不满。

原本按照他的计划,早早就能拿下徐州城。

结果攻城之战刚开始,朝廷就派人介入,要和叛军进行谈判。

中途这麽一耽搁,就错过了最佳的夺城时间,才有后续的一系列问题。

在施靖明看来,如果要追究战败的责任,最先需要杀的就是负责前线联络的朝中大臣。

偏偏这些人,又是最不能杀的。

尽管最终结果是悲剧的,但人家是百官中最先投靠施家的,并且压上了身家性命为他们卖命。

如果杀了这些人,势必让投奔施家的官员寒心,往后再想招揽人心就难了。

至于周七海带着骑兵跑路,刘从寒率部投奔敌军,反而没啥好说的。

作为主帅,管不着下面的人,本身就是失职。

「徐州之败,确实不能全算在你的头上。

若非为兄想要收服南方士绅,也不至于有此败。

刘从寒的背叛,未来我们自然会向他清算。

至于周七海,他虽然有责任,但不是主责。」

施靖风语重心长的说道。

徐州之败的来龙去脉,在过去的几天时间里,他已经初步搞清楚。

前期谈判的失误,这部分责任他可以自己揽到头上,但后续战败的主责还是要施靖明承担。

刘从寒叛逃是导致大军溃败的直接原因不假,可架不住此人是施靖明的亲信。

自己亲信小弟捅的篓子,肯定他这个主将来背。

骑兵参将周七海提前撤离,确实存在一定责任,可当时的情况特殊。

光靠那几千骑兵,就算留下来苦战,也只能增加一些伤亡数字。

若是把战败的主要责任扣在对方身上,军中的辽东将门都不会服气,容易激化内部矛盾。

如果严惩周七海,那麽承担主责的施靖明,肯定也跑不掉,甚至还要罚的更狠。

「大哥,这些我都明白。

该承担的责任,我愿意一力承担,但就是感到憋屈!」

施靖明愤愤不平的说道。

明知道被人坑了,现在也只能先憋着。

「不用慌,后面有你复仇的机会。」

「眼下的关键是汉水侯按兵不动,这让我寝食难安啊!」

安抚了一句后,施靖风果断转移了话题。

甭管徐州之战多麽重要,那都是过去的事,现在更需要着眼于当下。

勤王大军的主力,一直窝在松江府,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沿着海岸线北上,敌人既可以进攻他们的辽东老巢,又可以奔袭京师,还能和山东的京营会师。

大战还没有爆发,战略层面上,辽东军已经处于了劣势。

稍有不慎,被敌人有机可趁,他们哭都来不及。

「大哥,汉水侯按兵不动,就是为了给我们施加压力。

以小弟看,他根本不想北上和我们决战,而是想要凭藉南方各省的物资耗死我们!」

回到了军事上,施靖明的脑子一下子变得灵活起来。

如果没有领教过敌军的厉害,他也会想当然的认为:李牧兵力不足,需要整编更多的军队,才能和他们决战。

可亲自交过手后,他的观念一下子发生了改变。

兵多有兵多的打法,兵少有兵少的打法。

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都不是数量。

「一直这麽耗着,对他有什麽好处?」

「南方的小朝廷,都快成了他的应声虫,还需要养寇自重?」

施靖风一脸疑惑的问道。

这些问题,并非他没有想到,只是情理上讲不通。

南方的小朝廷,都快把李牧吹成了当世圣人。

眼下的局势,汉水侯若是想谋反,更需要速速战决。

打的越快,越能震慑人心。

击败他们,就能和北方边军会师。

全部都是李牧的旧部,收复这些人并不难。

手握大虞朝九成以上的精锐,战后挟大胜之威,有很大概率能传檄而定天下。

纵使有人反对,在强悍的军事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的。

「不知道,或许和当今陛下有关。

当初废帝的时候,汉水侯虽然没有参与,但也没有站出来反对。

若是击败了我们,怎麽处理皇帝,对汉水侯来说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施靖明忍不住猜测道。

谋反不需要考虑皇帝的想法,但是当忠臣需要。

永宁帝可不是什麽省事的主,一旦重新执掌大权,必定会闹出一堆的么蛾子。

偏偏现在永宁帝现在膝下无子,若是进行废立,就只能从远支旁系中选人。

把非顺位继承人推上皇位,很难获得天下人的信服。

对爱惜名声的大臣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罢了,不想这些事情。

甭管汉水侯有什麽机会,现在他按兵不动,就是我们的机会。

先夺取徐州,占领江淮地区,给大军弄一片立足的土地。

至于辽东老巢,又或者是京师,他若是想要,就送给他好了!」

施靖风冷笑着说道。

连年天灾人祸不断,现在的北方大地,真心不适合充当王侯霸业之基。

对施家来说,现在的京师和辽东不仅不是助力,反而是沉重的负担。

当南方各省选择另立朝廷的时候,京师在政治上的加成,就变得微乎其微。

哪怕有皇帝在手中,现在也无法发挥作用。

下发出去的圣旨,也就在自家的控制区发挥作用,外面根本没人买帐。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