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9章 优秀的向上管理能力(1 / 2)

加入书签

第309章 优秀的向上管理能力

孙麻子一阵激动,他看向苏泽,小心的问道:

「恩师,真的什麽都行吗?」

苏泽露出笑容说道:

「这次的诱拐大案,是陛下亲旨查办的,你的功劳自然是上达天听的,有什麽想要的就说出来,为师也会去帮你争取的。」

听到这里,孙麻子立刻说道:

「我……我想读书!好好读书!」

「读书?你们在养济院不是已经读书了吗?」

孙麻子说道:「养济院学的是认字和数数。我想……想像正儿八经读书人那样,进学堂读书!」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孙麻子的想法。

养济院夜校,是类似于扫盲班,最多教一点简单的声韵知识,并不是读书人上的那种蒙学。

就算科举到了大明朝,读书也不是孙麻子这样的贫民有机会参与的。

光是开蒙这一道关,就拦住了无数普通人。

历史上很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算起来家中都是有田的自耕农,才能供养一个人脱产读书。

有些人家境贫寒,但是家族是地方大族,这些大家族都有族学可以上。

苏泽的前身虽然父母双亡,但是靠着家里留下的土地完成了学业。

张纯这样的举人算是穷的,但是张家在山东也是一个县级豪强,家族子弟众多。

在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更是私学昌盛,大户人家会资助私塾,从开蒙到考进士,都有相应的书院。

教育,也就是东南文化霸权最重要的一部分。

虽然苏泽已经说服了礼部,向书院派遣督学,审核书院的教材和言论。

但是仅仅是靠管还是不够的。

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为师给你两个选择。」

「武监今年要设预科,我可以推荐你去武监读预科,成年以后再读武监。」

「另外为师想要在奏请朝廷,在国子监也设置预科,招收品貌端正的良家子弟入学读书。」

「选前一个,为师现在可以帮你安排,后一个则要等朝廷奏准才行。」

武监预科,是苏泽在《武监教育论奏议》上所奏的内容,就是对十四岁以下的武监生,先在预科接受一年的识字和德育教育,然后再升入武监学习。

第一批武监预科只有十人,也就设在武监内。

孙麻子的呼吸也急促起来。

他没想到苏泽真的认了自己这个弟子,还给了自己如此一份大礼!

武监预科!

苏泽刊登在报纸上的奏疏他都认真读过,他自然知道武监预科是什麽东西。

能在武监读书的,都是勋贵和世职子弟,武监培养的就是未来大明的军官。

只要能在武监毕业,肯定能获得军职,这对于孙麻子这样的孤儿,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相比之下,苏泽给出的后一个选项,就有些不确定了。

国子监预科是什麽,苏泽没有说明,看样子就是国子监设置的蒙学幼学。

国子监自己都衰落了,很多举人都不去坐监了,国子监预科又能有什麽用?

说到底,文官这条路,都是要科举的。

县试丶乡试丶贡试丶殿试,每一次都是跃龙门,多少聪明才智的读书人皓首穷经,一辈子都是穷酸读书人。

孙麻子在京师卖报这麽久,见到的这类读书人多了。

但是孙麻子还是说道:「恩师,我想选……国子监预科。」

苏泽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孙麻子,他没想到孙麻子会选择这条路。

孙麻子说道:

「我读过恩师写的文章,知道您做官为民除害丶为老百姓办事。要做您这样的好官,只有走读书考科举的路。」

他似乎觉得自己说得有点大了,声音又低了些,「虽然难,但我想试试。」

苏泽愣了一下,但是也不得不认同孙麻子的说法。

虽然苏泽对武监进行改革,但是在和平时期,武人是不可能执政的。

原时空哪个大国是军政府?

这个被自己魔改到乱七八糟的大明,武人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只能在海外了。

孙麻子既然有这个志向,那也只能走科举这条路了。

明白了这点后,苏泽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等国子监预科吧。」

苏泽又问道:

「你可有大名?」

孙麻子摇头说道:

「弟子小时候随父母逃荒到京师,父母死后就流落街头,没有大名。」

苏泽想了想说道:

「要入国子监预科,还是要大名才行。」

「你既然叫我一声恩师,我就给你起个名字。」

苏泽拿起报馆的纸,写下「文启」二字。

然后又写下「济之」。

苏泽说道:

「文以启智,启蒙求知,文启为名,算是为师对你的鼓励。」

「你出身养济院,又有经世济民之志,就以济之为表字如何?」

孙文启立刻接过两张纸,激动的说道:

「多谢恩师赐名赐字!」

——

其实和孙文启交谈之前,苏泽早就有了开国子监预科的想法。

实学发展到今天,也需要一个大本营了。

苏泽原本的设想,是将国子监变成实学的大本营。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计划失败了。

国子监疑似学历有点太高了,刚开蒙的读书人才刚刚好。

监生最少也要是秀才,这些都是已经寒窗苦读十几年的读书人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