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礼部本意是坏的(2 / 2)
这也是苏泽对于这些理论不感冒的原因。
但是苏泽不喜欢,大明的读书人却爱的不行。
殷士儋看向苏泽,内心也十分的复杂。
这样的好苗子,怎麽就拜入高拱门下?
当年自己做翰林院掌院学士的时候,为什麽不把苏泽收入门下?
如果苏泽能为心学出力,那又是多好的事情?
也不知道怎麽的,殷士儋脑海中闪过这些想法,但是他还是很快的将这些想法给挤出去。
事已至此,殷士儋只能看了一眼苏泽,然后用阴阳怪气的说道:
「苏翰林大驾光临我们礼部,不知道有何见教?」
苏泽见礼后说道:
「下官来礼部拜见大宗伯,是为了国子监预科生源的事情。」
殷士儋看着苏泽,这是来礼部嘲讽的吗?
苏泽却说道:
「陛下有旨意,要从寒门中选择有德有智的蒙童,选入国子监预科。所以下官想要请礼部学政官员帮忙,推举贤才入国子监预科。」
殷士儋都快要被苏泽气笑了,他没想到苏泽竟然如此厚脸皮,狠狠抽了礼部一巴掌,还要礼部帮他揉手吗?
殷士儋说道:
「礼部本就反对国子监预科的事情,苏翰林还是另请高明吧。」
苏泽却说道:
「大宗伯,为国育才,本就是礼部之职,陛下如此重视国子监预科筹办,难道礼部连职权范围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吗?」
殷士儋的脸色难看,苏泽说的没错。
可越是想越是别扭,以往礼部参奏别人,都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对付别人,但是这一次苏泽反而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那一个,对着礼部疯狂的输出。
苏泽自顾自的说道:
「第一批国子监预科,户部给的员额是一百人,所以下官想要从顺天府丶山西丶山东挑选十二到十四岁的蒙童。」
「苏某的想法是,先选功臣之后,再选有早慧之名的寒门子弟,而这些都要请提学官举荐。」
殷士儋张了张嘴,想要拒绝苏泽,可又找不到理由。
而且现在拒绝苏泽,万一他回头再上奏疏,到时候礼部会更加被动。
殷士儋这时候明白被苏泽针对是什麽感觉了。
「这件事本官还要和礼部上下商议一下,你先回去吧。」
殷士儋只能用出缓兵之计,接着让苏沈二人离开礼部。
等出了礼部,沈一贯抱怨说道:
「子霖兄,为何要找礼部让学政官举荐人才?」
「直接让吏部下公文,命令两省一府举荐人才就是了。」
「学政官的考核都在吏部之手,还怕他们举荐不来合格的蒙童吗?」
沈一贯说的没错,学政官名义上归礼部管理,实际上只是业务上指导,具体的任用和考核在吏部手里。
如果苏泽真的要这些学政官员办事,请求吏部下发公文就是了。
但是苏泽还有别的考量。
——
殷士儋召集礼部官员,让他们通知山东丶山西和顺天府的学政官员,举荐功臣子弟丶早慧聪颖的蒙童,来国子监读书。
这一套寻找神童的制度,其实大明早就有了。
明代初期就有地方官员举荐「翰林院秀才」的制度。
大明着名的神童李东阳,从小就有神童之名,被皇帝召入宫中,赐「翰林院秀才」的身份。
大明朝对于神童非常的推崇,认为这是国家文教昌盛,上天赐予大明人才的祥瑞。
等到了嘉靖年间,这项制度逐渐崩坏,各地都会想办法搜罗一些所谓的神童送到京师,冒充祥瑞来取悦皇帝。
嘉靖皇帝废止了这个制度,从嘉靖朝之后,大明「神童井喷」的情况就一下子消失了。
礼部官员听说,苏泽又要搞什麽神童举,他们就本能的反对。
甚至有的官员认为苏泽搞这个国子监预科,就是为了搜罗神童在诈称祥瑞,阿谀奉承皇帝。
殷士儋咳嗽了一下,总算是压制住了礼部官员的声音。
他说道:
「无论如此,国子监预科已成定局,各地举荐的蒙童,不可有滥竽充数者,举荐失当的学政官员,由礼部下碟训斥。」
礼部官员们都悻悻的回去,他们越想越气,乾脆开始向认识的地方学政官员写信,告诉他们在京师发生的事情。
——
等礼部的公文和礼部官员的信送到地方的时候,已经到了二月份了。
这一次国子监预科,只选择了山西丶山东和顺天府这三个实行了吏科试的地区。
这自然也是苏泽考虑了,蒙童求学不能离开家乡太远,路途太远对这个年纪的孩子吃不消。
另外苏泽也有考量,教育自然也和交税挂钩的,两省一府多交了商税,自然要获得优待。
只不过对于两省一府的学政官员来说,他们大概不会觉得这是什麽优待。
二月十二日。
山西学政林秉正,见到了山西推荐来的预科班蒙童。
林秉正原本是房山县令,因为房山的功劳,被升任山西学政,专门主持吏科试的工作。
山西吏科试的工作办的不错,第一期吏员都已经到岗,第二批的吏科试考试也已经完成。
紧接着林秉正由接了挑选国子监预科蒙童的差事。
和普遍抵触的其他学政官员不一样,林秉正的升迁有苏泽的功劳,到任后他也和苏泽保持书信联络,他是想要将国子监预科的事情办好的。
但是看到这些蒙童,林秉正的眉头就皱起来。
虽然这些孩子都穿着乾净的衣服,但是普遍都比较瘦弱,甚至有些看起来营养不良。
林秉正担心是下面的学政官员故意捣鬼,于是亲自询问了这些蒙童学问。
但是这些蒙童虽然不是对答如流,但是回答的也中规中矩。
学业没问题,就送到京师去吧。
林秉正也挑不出刺儿来,于是命令山西学政衙门先让这些蒙童在学政衙门养养身体,别路上颠簸折腾死了。
等从公堂回来,林秉正又喊来一名学政衙门的新吏,让他和同僚打听地方上挑选蒙童的过程。
林秉正主持了第一届吏科试,在这些新吏中很有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甚至要比山西巡抚的消息还灵通。
果不其然,林秉正得到了消息。
原来地方学政官都对国子监预科的事情十分抵触,但是他们也不敢明着违抗,挑选不合格的蒙童入京。
于是他们在民间夸大消息,告诉地方上士绅,国子监预科是苏泽搞的「实学新政」,培养的读书人根本不是为了科举去的。
听到这个消息,地方上的乡绅士族自然不愿意让子弟前往京师。
最后挑选出来的这些蒙童,都是家境不好,但是认真苦读的学生。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