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5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1 / 2)

加入书签

第335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撰文反对?

何素心兴奋起来。

何心隐的文章辛辣讽刺,每一次发表都能带动《新乐府报》的销量,只可惜他已经很少亲自写文了。

报社的日常运营,也都交给了何素心手上。

何素心给何心隐研墨,又给他铺上纸,何心隐只是简单打了腹稿,就迅速写下了一篇文章。

何素心则在一边看,但是看着看着他觉得不对劲了。

这不是反对苏泽的文章啊?

这是帮着苏泽,反驳那封投稿来信的文章!

何素心越看越是心惊。

只看到何心隐写道:

「官员之俸,自何处来?」

「一民衣食供养百吏,万姓膏血泽被一方。」

「黎庶躬耕于陇亩,小贩叫卖于市井,织妇夜织于寒舍,行商困顿于旅途。彼等输租纳赋,以供国家,朝廷养士之俸粟皆其滴汗沥血所聚也!」

「故,官员所为者,非独食君之禄,实乃万民父母托付治理之重器,享用者乃万民同胞之膏脂!」

「尔言私事,何其荒谬!」

「试问父母焉有对供养其之子女言隐私之理?」

「官员之俸禄丶所置产业之根基,既皆取之于民,则其家财之来去正邪丶丰俭用度,便关乎民心之得失丶吏治之清浊。此非一己之私,实为天下之公!

「苏翰林此法尚存不足,其度犹浅!仅向科道报备,匿书尚且忧其「瞒报少报」之弊,诚然可虑。」

「本报倡其当更进一步,凡七品以上京官岁首所报京师产业详册,当择其要略,公之于报纸之上!」

「民为水,官为舟,水清方能行船。产业公示非欲辱士君子,实欲借天下黎庶之目为鉴,照其清廉正大之心!」

「敢以清白置产者,见光何惧?必坦然而行于市井,问心无愧于百姓。唯其心有鬼胎,惧其巨产来路不明者,方畏光如魍魉,惧天下之口舌议论!」

「其论二,非待囚徒之道,乃正『待士之道』也!」

「慈父严母,真爱护其子女者,非放任娇宠,必教之以规矩,束之以德行!子女行差踏错,损及自身,更辱及家门。待士亦然!」

「宽纵贪墨者,使其堕于欲壑,身陷囹圄,家破名裂,此乃「害士」也!」

「设立严制,以天下之目为监督,使其不敢轻染贪墨。居者知廉,行者知耻,贪者知惧。身正行端,名节昭彰,仕途平稳,家业长久。此乃护士也!」

「官清则民信,民信则官安,上下相孚,此乃江山社稷安定基石。」

等到何心隐写完,何素心心中觉得这文章有些不对。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传统的说法。

但是何心隐在文章中,却将「君禄」和「民膏」联系起来了,将忠君和爱民这两件事画上等号。

这总觉得有什麽奇怪的地方。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推下去?

何素心连忙摇头,在这个推导中,似乎藏着什麽大逆不道的东西。

收起这些杂乱的心思,何素心看向自己的老师问道:

「何师,您为何要帮苏翰林说话啊?」

何心隐笑着说道:

「我非是帮着苏子霖说话,而是说的公论。素心啊,吾等文士,以笔为刀,遇到不平之事自然要持刀冲上去的。」

「这封信,苏子霖的奏疏原文,还有我的文章,增刊一个版面,安排在下一期出版。」

——

「号外号外!」

都察院外,聚集着一群报童。

在苏泽办报的时候,六科和都察院出于对办报的反对,所以都没有订报。

日后各大衙门除了《乐府新报》外,也开始订购其他民报,但是六科和都察院都没有订报的经费。

从这件事后,六科和都察院的官员就要自己买报纸。

六科在皇城内,他们的人少,一般去蹭隔壁中书科的报纸看。

都察院人就多了,这麽多御史也不可能都去蹭别的衙门的报纸,所以报童就发现了商机。

都察院门前,你能买到京师所有发行的报纸。

从四大报到各种小报应有尽有。

福建监察御史马汲来到一个报童面前问道:「有没有最新一期的《新乐府报》?」

「有的有的,官爷,惠诚一铜币。」

马汲有些肉疼。

一铜币对于他这个御史也不算多,但是京师这麽多报纸,一个月少则十期,多的日刊,如果都买要花不少钱。

可别的衙门官员可以在衙门看报,也不用所有报纸都买,但是御史就不行了。

身为御史,必须要关注舆论的动态,了解朝堂和民间的风向。

没办法,阁老们都会定期在官报上发文章,遇到大事件也要发表看法。

甚至某个阁老没有就某个热点发文,或者一段时间没在报纸上露面,官场上都会猜测他是不是失势了。

报纸上的民间消息也很重要。

自从报纸出现以来,官府也没办法在很多事情上装死了。

一旦形成民间舆情,皇帝也能看到文章,御史台如果不能提前调查清楚,等到皇帝问起就被动了。

要是闹成房山县那样的事件,连相关御史都得受罚。

马汲付了钱,迫不及待的打开报纸,头版没有?

那封信和苏泽奏疏的抄本,就是马汲寄给何心隐的。

本来马汲以为会在头版头条刊出,难道是下一期?

以这些报社的尿性,这样的新闻还不是第一时间刊登吗?

马汲又发现报纸的厚度不对,他翻到中间,原来是增发专版了!

遇到重大新闻,头版刊登不下的时候,报社就会多印一页,这也说明《新乐府报》对于这件事的重视。

马汲准备坐到公房好好欣赏自己的「杰作」,于是快步走进了都察院。

马汲回到了自己的公房中。

他这种普通御史,只能和其他御史挤在一起办公。

看着隔壁资深御史的单独公房,马汲露出羡慕的表情。

趁着同僚都没来,马汲拿出报纸,认真看了起来。

《新乐府报》上刊登了自己的信和苏泽的奏疏,但是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篇报纸社论。

马汲也以为这是帮自己摇旗呐喊的,于是更激动的读了起来。

等马汲看完后,整个脸都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