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36章 吏部传说之其一(1 / 2)

加入书签

第336章 吏部传说之其一

苏泽将写好的奏疏递给罗万化,然后看起了系统的结算报告:

【《奏为请定京官房产报备之法以肃吏治事》通过,大明有了京师房产报备制度,整顿了大明官场风气。】

【因为这项制度,六科都察院弹劾了大量的贪官,成为制度化防腐的滥觞。】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官场又进化出更多贪腐手段,这项制度也逐渐沦为虚设。】

【国祚+2。】

【威望+100。】

【剩馀威望:1010】

果然,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付贪官,他们的进化速度也是超过制度改革速度的。

不过能有这麽一个制度,让这些贪官不敢大肆购买房产,对于京师的官场风气也是不小的进步了。

而且有了这个登记,工部日后给贫困官员安排廉租房的时候,也就有了依据。

罗万化看着苏泽的新奏疏,眼睛里放出光来。

简单的说,这份奏疏是要给京师官员涨薪水。

但是苏泽的办法不是简单的给官员发俸禄,而是给在京无房的官员,提供一份租房补贴。

这又和《奏为请定京官房产报备之法以肃吏治事》的制度扣上了!

罗万化不由的感慨,果然苏泽办事都是走一步谋划十步,原来官员报备房产,还有这样的作用!

这一次苏泽的奏疏,开头却不是引用圣人之言,或者讲述什麽大道理,而是写了一段普通贫困官员在京师的遭遇:

「窃闻京师居,大不易。今观新进之士,释褐登朝,本怀报国之志;然初入宦途,俸薄禄微,偏逢京师昂租。」

「臣每见五品以下微员,既无祖产可依,,往往赁陋巷败屋而栖身,鬻简牍敝衣以偿值。」

「甚或僦居远郊,星夜趋衙,霜露侵衣而不敢辞;薪俸所入,泰半输于业主,菽水之奉尚不能足,焉得葆清廉之节?」

罗万化看完,也觉得深有同感,他家境还算不错,但是同年中有不少家境贫寒的,他们的生活确实如此,在京师过得十分窘迫。

「臣请奏:凡京师无自产丶官秩居五品之下丶且未入新式土楼者,乞按月给发租房津贴。」

「所费虽由公帑,然涓滴皆化养廉之资:使寒畯免鹑衣露肘之羞,下僚无庑下寄人而叹。既可全其体面,自当砺其操守。」

罗万化看完叫好。

上次京营事件后,其实吏部也争取到了一部分预算,用来改善官员待遇。

但是要怎麽改,吏部上下争论不休,至今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方案。

原因也很简单,这钱要怎麽给?

如果是普遍给官员涨薪水,这显然是不符合儒家道德要求的,你官员带头涨薪水,史书上怎麽说?

然后预算也总共就这麽点,如果给官员普遍涨薪,其实分润到每个官员头上也没有多少。

这个方案是首先被否决的,属于背了骂名又没用。

也有提出,要给基层官员涨薪水。

那到底几品算是基层呢?

京畿的县令可都是肥缺,可要比京师五品的冷衙门堂官风光多了,难道给他们涨薪,不给五品堂官涨吗?

也有说给初入官场的涨,那些官场老人就不愿意了,为什麽自己刚刚入官场的时候没有这种好事?

也有说给一定年纪的官员涨,更是有官员反对,那些年纪大的快要致仕了,一辈子也捞够了,他们本来就不缺钱,明明是年轻官员用钱的地方最多。

然后就是高拱升任首辅,卸任吏部尚书,杨思忠到任吏部,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苏泽这个方案就巧妙多了。

给五品以下,京师无房的官员发放租房补贴。

罗万化越想越妙!

五品以下,又在京师无产,这大部分都是贫寒的官员,朝廷给他们发一笔钱补贴房租,这也是官员百姓都挑不出问题的仁政。

这笔钱也不是一直发的,等到这些官员升到五品,或者调出京师就停发,等到那个时候,也不再需要这笔补贴了。

再加上房产报备的制度,官员也要担心虚报无房被御史弹劾的问题。

罗万化说道:

「子霖兄这份奏疏,可是解了吏部之忧啊!」

苏泽说道:

「我也准备和大冢宰商议一下,最好能和吏部联署,这样通过的把握更大一些。」

「正该如此!」

——

吏部。

稽勋清吏司中,员外郎段晖正在对着桌案苦思冥想。

吏部四个清吏司,职权最大的是文选清吏司,掌管官吏品级的升迁丶调任。

其次是考功清吏司,负责官吏政绩考核丶掌管官吏的升职降职和罢官。

再次是验封清吏司,职责是封爵丶子孙承继先祖的官位爵号丶嘉奖死者并且赠予官爵给死者。

最后就是这个稽勋清吏司了,负责管理官吏们的功勋等级丶名册丶丧事丶赡养。

和前面的三司相比,稽勋清吏司在吏部就是一个负责档案管理,各类杂务的部门。

但是这麽一个倒霉部门,最近又接了一个倒霉差事。

这次京营多出来的预算,要用来改善官员待遇,如何制定这个涨薪计划,就落在了稽勋清吏司头上。

稽勋清吏司郎中又扔给了段晖这个员外郎。

段晖拿出了几个方案,连吏部内部都没能达成一致,为了这件事他天天苦思冥想。

段晖越想越气。

段晖和申时行也算是同年,虽然没能和申时行一样成为翰林,但是他科举名次靠前,也得以在京师留任。

当年他被张居正安排入吏部的时候,心中还充满了对师相的感激。

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张居正门生的身份,又或者是自己官员不畅,在吏部转来转去,最后在稽勋清吏司做了一个员外郎。

段晖心中对张居正也充满怨气,自己是被张居正当做刀,安排进了吏部,当时的吏部尚书高拱能对自己有好脸色吗?

又眼看着同年一步步飞升,申时行更是直接就任了和文选郎差不多的兵部武选郎,段晖心中的怨气就更大了。

员外郎说起来和郎中只差一级,但凡在官场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同样的级别职位亦有天差地别,段晖这个稽勋清吏司员外郎,和申时行这个兵部武选司郎中,差的可不是一级,而是一条天堑。

好不容易熬走了高拱,新尚书上任,又被安排了这个倒霉差事。

段晖的怨气几乎要溢出来了。

但是让他离开京师,到地方上任职,他又不愿意。

京师繁华,又怎麽是地方上能比的?

而且那麽多同年,还在知县的位置上迁转,上次有一个同年来京述职宴请自己,所求不过是从偏远的县调任到富庶地区当知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