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3章 国体初论之其一(1 / 2)

加入书签

第433章 国体初论之其一

「李大人?」

徐叔礼的政治敏锐性不强,不明白苏泽这份奏疏的意思。

但是他看到李一元脸色难看,也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丶都堂丶政府丶东府,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署名,是唐丶五代丶宋时期宰相及副相处理政事的场所。

中书门下五房,这是唐宋的宰相配套设计。

这项制度始于唐代名相张说,张说在中书门下设置五房,设置「吏丶枢机丶兵丶户丶刑」五房,这些官吏都是政事堂的署官,也就是宰相的署官。

他们日常负责政事堂和各衙门的对接工作,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在大明,这项制度演变为中书科,变成了协助内阁处理政务的秘书机关。

大明内阁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本是作为皇帝的秘书设置,中书科又是皇帝秘书的秘书,职权上就是处理文书的官吏,地位不高。

但是唐宋的中书五房就不一样了。

唐宋是真宰相,中书五房就是「宰属」,也就是宰相的属官。

汉代开始,丞相掾虽然是丞相的属官,却是朝堂中举足轻重的大员。

古语云:

「三公,天子之肱骨,掾属,三公之喉舌。」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领导机关,就是中书五房,而中书五房的领导者,为「检正中书五房」,也被称之为「中书检正官」。

中书检正官协调宰相和外朝,协助宰相处理各种专业事务,还有督办各衙门的职权,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职位。

如果说苏泽之前藉助天花疫情,将「七品以下官员任免,六部九卿衙门庶务」归于内阁,还算是打擦边球。

那请求设置「中书门下五房」,那就是真的要将内阁抬成政事堂了!

涉及到如此重大的改革,如果真的给内阁设置中书门下五房,那内阁就彻底奠定了对外朝机构的领导地位。

那阁臣就是真宰相了!

李一元稍微一想,就知道这要面对如何巨大的压力!

首先废除中书省,这是太祖朱元璋的决定。

为了废除相权,朱元璋还专门叮嘱子孙,不得重设中书省。

你苏泽提议再设中书五房,那不是给中书科招魂?

这在祖制上,就会有很多守旧官员反对。

其次设置中书五房,明确设置内阁的辅佐机关,那就意味着确立了内阁对六部九卿衙门的绝对领导地位。

六部九卿衙门就一定甘心?

如今阁权大,但是不代表部权派就能乖乖就范。

李一元放下奏疏,长叹道:

「苏子霖是嫌弃我们通政司不够忙吗?」

紧接着,李一元将自己刚刚裱糊起来的「今日无事」彻底撕掉,对着徐叔礼说道:

「苏子霖一再挑衅外朝,这几日就等着弹劾文书堆满通政司吧。」

——

果不其然,苏泽这份奏疏送到内阁后,四位阁臣的脑袋都是嗡嗡的。

张居正丶赵贞吉和殷士儋,都死死的盯着内阁首辅高拱。

高拱是顶尖政治家了,他脸色没有变化,但心中也全是茫然!

他明白同僚的想法。

苏泽是自己的门生,这是满朝皆知的事情。

身为弟子的门生,上书请求给内阁扩权,这到底是谁的指使?

张居正是最了解高拱的,毕竟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对手。

张居正觉得这不是高拱的手段,更像是苏泽的,独走?

但是苏泽上书,是不是高拱点头的?如果高拱默许,那是不是也能代表高拱的心意?

是不是高拱默许,这事情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以高拱的政治能量和政治声望,加上他曾经掌管吏部多年,说不定还真的能够推动成功这件事。

而且扩充内阁权力,这也是张居正想要的。

原因也很简单,高拱比张居正大十二岁。

现在张居正已经是内阁次辅,就算是不能斗倒高拱,他也是有机会担任首辅的。

现在支持高拱给内阁扩权,日后就是为了方便自己执政。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四位阁臣原本是什麽立场,这时候都是一致的。

如果高拱真的是要铁了心推动这件事,那张居正也不介意在这个时候和他联合。

赵贞吉也死死的盯着高拱,他也很了解苏泽,也和张居正一样,猜测高拱到底知不知情。

赵贞吉未原本不想要掺和这件事,但是他想要进行军事改革,却在兵部屡屡受挫。

原因也很简单,大明的内阁在制度上仅仅是谘询机构,阁臣没有僚属,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推动。

赵贞吉又不是只有兵部的事情,他在兵部的时候,兵部自然不敢公然违抗他。

但是他不在兵部的时候,兵部不会按照他的心意运行了。

赵贞吉甚至都没有得力人手来督办兵部的事务,每次自己提出什麽,兵部都会支持,然后就执行不下去了。

这就是明代阁臣的困境。

明代阁臣没有唐宋宰相的班底,又不可能万事亲力亲为,事情最后还是要六部九卿衙门去具体操办。

下面阳奉阴违,或者懒政,你阁老实际上没什麽办法。

当然,阁臣可以让让言官弹劾不作为的官员,或者结党来让六部九卿衙门听从自己,或者利用自己的威望强行推动。

但无论如此,这都是盘外的招数。

唐宋宰相就不一样了,中书门下五房,直接可以前往各官署衙门督办,甚至可以直接惩罚办事不利的官员。

中书门下的意志得到贯彻,就能实现对朝堂的控制。

赵贞吉也在考虑支持苏泽的奏疏,但是他也知道这是对皇权的试探,所以他也在看高拱的态度。

高拱的脑海中也闪过无数的念头,子霖真是害苦了我!

高拱明白,自己无论如何怎麽向百官解释,百官都不会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苏泽上书是自己指使的。

恐怕明天的时候,弹劾自己的奏疏就会堆满通政司了。

但是仔细思考,高拱又不得不承认,苏泽的时机把握的很好。

现在确实是加强内阁权力的好时机,甚至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时机。

皇帝失语,太子年幼,也有放权的想法。

内阁又是大明数一数二的强势时期,六部九卿俯首帖耳,没有太多有分量的大臣会出来反对。

考成法控制六科,都察院还有海瑞坐镇。

想到这里,高拱决定认下来,给苏泽背书。

他说道:

「苏子霖此议,是把我们内阁架在火上烤啊。」

「本官愿意承担责任,向陛下上辞表。」

听到这里,在场的三人都明白了高拱的意图。

阁臣被弹劾上辞表也是正常操作,高拱带头上表请辞,是要让内阁一同请辞。

内阁全部请辞,中枢瘫痪,那皇帝就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这等于是高拱要用内阁集体辞职,来向皇帝施压来通过苏泽的奏疏!

但是前提是内阁必须要集体辞职。

高拱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毫不犹豫的说道:

「阁揆请辞,本官也没有脸面赖在内阁。」

张居正果然在这件事上选择了和高拱暂时结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