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3章 国体初论之其一(2 / 2)

加入书签

两人又看向赵贞吉。

赵贞吉纠结了片刻,也点头说道:

「本官也不是恋栈权位之人,本官也会上书请辞!」

说完,三人就看向殷士儋。

殷士儋看向三人怒道:

「你们这是逼宫!」

高拱和张居正面色平和,赵贞吉也沉默。

但是殷士儋怒气上来之后,很快又低下头。

苏泽上书,是因为自己辞让的奏疏。

外朝肯定认为,这是自己和苏泽商议好的,是和苏泽一唱一和。

明明自己什麽都没做,就被苏泽绑上了贼船。

殷士儋满腔的愤怒过后,冷静下来也发现自己别无选择。

在场四位阁臣,只有他是必须要请辞的。

殷士儋拂袖道:

「此事过后,老夫就要归乡!」

作为和皇帝私人感情深厚的尊皇派,殷士儋的道德让他觉得这是落井下石,趁着皇帝重病逼迫皇权。

此时他已经坚定了去意。

高拱倒是无所谓,反正殷士儋去职,再让人填补就是了。

只要这一次内阁能共同进退,说不定苏泽这件事还真的能办成了。

但是高拱心中还有一个忧虑——海瑞。

海瑞是什麽态度?

都察院掌管言路,海瑞在都察院不到半年,威望就镇压住了都察院。

如果海瑞强烈反对,这件事怕是无法推动下去。

高拱又想到,海瑞也被认为是「苏党」,虽然高拱不相信海瑞这种人会结党,但是他和苏泽有旧是肯定的。

就看苏泽如何说服海瑞了。

——

都察院内。

海瑞的公房大门敞开,这是他进入都察院后的规矩,「事无不可对人言」,海瑞和客人谈话的时候都是敞开大门的,不畏惧被任何人听去。

今日来到海瑞公房求见的,就是苏泽。

「见过海公。」

海瑞提倡去处政坛仿古之风,禁止朝廷官员再用古称来互相称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苏泽也不敢称「大司宪」,但是副都御史又太难叫,乾脆就直接称呼海公。

海瑞看向苏泽问道:

「苏通议是为了你的奏疏而来的吧?」

苏泽拱手称是。

海瑞看向苏泽问道:

「设中书五房公事,明内阁职权,这件事本官并不反对。」

听到这里,苏泽微微松了一口气。

海瑞是明白大义的,内阁权责不等,无法对六部九卿衙门进行有效管理,这也是大明长期的问题了。

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要进行内阁制度改革了,只是没有合适的时机。

阁部之争,在大明已经进行过多次了。

原时空,万历年间就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阁部之争,加剧了朝局的对立,内阁裱糊到最后,彻底无法控制朝局。

大明已经迈入了工业化的门槛,即将面对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强中枢权力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海瑞看向苏泽说道:

「内阁诸公的人品,海某也是知道的,有他们在朝执掌内阁,必然政令通达。」

「可是苏通议,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在内阁的是严嵩,又要如何?」

苏泽问道:

「海公的意思,是担心阁权无人制约?」

海瑞点头说道:

「严嵩专权,先帝有用人失察的问题,但是最后也能幡然醒悟,罢黜严党。」

「但如果阁权日重,再有严嵩在阁,门生故吏遍布朝堂,谁还能驱逐严党?」

苏泽明白了海瑞的政治主张了。

别看海瑞上《治安疏》骂皇帝,实际上海瑞骂皇帝是痛惜,是希望嘉靖能重新恢复到刚继位时候的英明状态,打个不恰当的说法,他是对皇帝「爱之深责之切」。

嘉靖驾崩之后,海瑞哀恸不已,甚至都哭得吐血。

海瑞是文臣士大夫中典型的忠君派。

他希望能规劝皇帝,让皇帝成为明君圣君,从而达成天下大治。

如果别人这麽想,苏泽大概会觉得幼稚,这其实和很多百姓的「青天论」想法一样。

百姓都希望主政一方的官员是青天大老爷,青天来了好日子就有了。

民间戏剧中传唱的青天故事,各种拦轿诉冤的桥段,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但海瑞偏偏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历史上罕见的道德无暇的青天。

他用自己的要求,来要求皇帝,这似乎也合理?

隆庆皇帝在位干得确实不错,所以海瑞才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果内阁烂透了,那谁来限制内阁?

海瑞这个问题,苏泽也有些迷茫。

民权?

这在大明太虚无缥缈了,再说了原时空那些民选闹剧,民权就真的可靠?

贵族院元老院就不说了,这在中华这片土地上早就扫进历史垃圾堆了。

至于相信官员之间的制衡,那就更可笑了,王朝末期都伴随着严重的党争。

苏泽自己也无法给海瑞一个完美的未来。

但是他明白现在想那些还太远了。

要进行更深刻的改革,必须要强化内阁权力。

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至于以后国体要如何设计,就连身为穿越者的苏泽,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苏泽说道:

「天子权威至高无上,设置中书五房只是为了内阁更好的行政,无伤国体。」

海瑞听明白了苏泽的意思,强化内阁职权是现在必须的选择,未来的事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而如果只是设置中书五房,其实也在海瑞的容忍范围之内,给内阁增设秘书机关,让内阁更好的行政罢了。

海瑞真正担忧的,是内阁无限制扩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但是目前大明的整体思潮和官场结构,内阁距离这一步还太遥远了。

海瑞罕见的露出笑容:

「竟然也有苏子霖看不透的未来。」

海瑞接着说道:

「阁老们本官信得过,但是其他人出任中书检正官,本官信不过。」

「本官会上奏朝廷,请苏通议出任中书检正官。」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