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1章 牵一发(大章)(2 / 2)

加入书签

李哲点点头,接着说:「长城酒店那边跟我说,四月下旬有批提前在育苗棚移栽的菜要上市,到时候市面上蔬菜量可能会多些。你觉得咱 365蔬菜店的菜价用不用调?」

孙涛低下头琢磨了会儿,手指头无意识地在裤腿上轻轻敲着,过了会儿抬起头,:「我觉得咱店四月菜价别调,五月再适当动一动就行。」

李哲本来盘算着,等育苗棚蔬菜上市,让几个蔬菜销售渠道一起降价。

这会儿听孙涛有不同想法,有点意外,跟着来了兴致:「你跟我仔细说说,为啥四月不用降?」

孙涛理了理思路,慢慢说:「李哥您听我分析啊。首先,按以前的行情,育苗棚的菜肯定先供涉外餐厅丶国营餐厅,不会直接进菜市场。

餐厅那边就算进菜价降了,菜品价格也降不了多少——一方面餐厅成本不止蔬菜这一项,另一方面好多餐厅调价格特麻烦,得一层一层上报审批,有的图省事,不管菜价高低,成品菜就一直那价,压根不调。」

他顿了顿,接着说:「再一个,来咱店买菜的老外,他们买东西的地儿都固定,就那麽几家涉外商店丶蔬菜店。

咱只要盯着那几家竞争对手,等他们因为育苗棚蔬菜上市开始降价了,咱再跟着调,这样既能保利润,也不会丢客户。」

李哲听完,明白了,在孙涛看来,育苗棚的蔬菜不会首先供应菜市场,会有一定的延迟性。

孙涛父母就是卖菜的,他自己也是在崇文门菜市场长大,即便他自己没有卖过育苗棚的蔬菜,但听过见过的也比自己多,这方面他更有经验。

李哲心里有了主意,看着孙涛,语气诚恳:「成,你分析得在理。我今天过来就是给你提个醒,你是店里实际管事儿的,天天守在这儿,对市场的把握比我准,所以调不调价,你说了算。」

「李哥,谢谢您的信任!」孙涛一听这话,眼睛立马亮了,更有干劲了。

孙涛搓了搓手,像是突然想起啥重要事儿,又说:「李哥,还有个事儿想跟您说,是关于店里服务的。」

李哲拿起桌上的可乐又喝了口,点头:「你说。」

「就是送货上门的事儿,这几个月好多老外客户都跟我提过。」孙涛笑道:「您别看他们平时爱去健身房练,一个个看着力气大,可让他们拎着菜丶提着油桶,就一脸不乐意,更别说买米买面这种沉东西了。有好几个常来的老外,都跟我抱怨,说咱店要是能送货上门就好了。」

他说着,偷偷瞅了瞅李哲的脸色,见没反对的意思,接着说:「李哥,我这阵子一直琢磨这事儿,还特意问了几个老客户的想法,我觉得能试试,说不定能多拉些客人。」

其实去年年底蔬菜店刚开业的时候,就有客户提过送货上门的需求,当时李哲也在。只是那时候他有俩顾虑,没同意。

现在孙涛又提,李哲就把这俩问题摆出来:「送货上门是个好想法,但有俩问题得解决。第一,外交公寓是涉外居住区,安保比普通小区严多了,外人不好随便进;

第二,来咱店买菜的都是外国人,送货的得懂点外语,而且考虑到安全,最好是男的,这人不好找。」

孙涛也考虑过这两个问题,答道:「李哥,现在跟开业那会儿不一样了。这几个月我天天在店里,跟公寓安保的都混熟了,没事儿就给他们递根烟丶聊两句,有几个关系还不错。

我想,咱跟公寓管理处好好说说,给我整个实名登记,以后就我负责给客户送货,他们应该能同意。

而且好多老外客户也说了,要是管理处不同意,他们会主动跟管理层说,这是他们需要的服务,有他们帮忙,我觉得问题不大。」

他停了停,喝了口水,接着说:「至于送货的人,咱就服务后面的外交公寓,总共才十几栋楼,住的老外不到一千人,送货范围不大。

我觉得有两三个人就够了。我肯定算一个,店里不忙的时候我就能去送。我弟最近跟着收音机学英语,简单交流没问题,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也能过来搭把手。您觉得咋样?」

李哲没直接表态,又问:「要是加送货上门服务,你觉得得增加多少成本?」

孙涛早有准备,从柜台抽屉里翻出个蓝色封面的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写得密密麻麻的,还有些简单的算式。

他指着本子说:「李哥,这我还真算过。首先是人工,要是再招个专门送货的,月薪大概得 100块;

然后是包装费,为了避免菜丶水果磕坏,包装要更严实一些,也要增加一些费用;

人情费,为了能让管理处同意,每个月可能要送一些礼品。」

见李哲没反对,他继续说:「还有就是,店里得装部电话,客户要送货能直接打过来,不用特意跑一趟,这是最大的一笔开销。」

李哲听着,心里盘算起来。虽说电话初装费不低,但长期看挺必要,这笔钱还能接受。他抬头看孙涛:「那你觉得加了送货服务,营收能涨多少?能不能盖住增加的成本?」

孙涛又翻了一页笔记本,上面记着最近几个月的客单量和客单价他指着数据说:「首先,我觉得客单量肯定会增加,尤其是对保质期的短的生鲜影响比较大,有人外国人可比较懒,想吃不想动,出门时顺手买一些。

如果有送货上门的服务,至少能增加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订单量。」

孙涛往后翻了一页,继续说;「其次是每一单的购买金额,咱们可以规定一个金额,达到那个金额后才肯配送,例如说五十元或一百元起步配送,客人只购买四十元的物品,为了获得送货上门的服务,还会额外再拼凑十元的货品。这样每单金额就能提不少。」

李哲突然想到个关键问题:「那小费的事儿你咋想的?外国人有给小费的习惯,送货上门说不定会给。」

其实李哲不介意送货员多份收入,能提积极性,但他怕一个事儿——送货员因为小费多少,对客人态度不一样。给得多就热情,给得少或者不给就冷淡,那很容易砸了店的口碑。

孙涛想都没想就答:「那就统一小费的金额,就像蒙娜丽莎餐厅一样,每一单送货固定小费金额。简单,也不会因为小费多少闹矛盾。」

李哲皱了皱眉:「那你没想过,有些客人可能不想给,或者觉得固定小费不合理?只要有小费这门槛,难免会把一些客人挡在外面。」

孙涛一听这话,脸上的笑僵了下,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这个……这个我还真没细想,光顾着琢磨咋提高收入了,没考虑客人接不接受。」

李哲看着孙涛有点窘的样子,笑了笑,语气缓下来:「你这想法总体挺好,思路清楚,考虑得也还算周全,送货上门确实能提服务丶增营收,就按你计划推进。

小费的事儿别急,接下来你做个客户调查,问问那些有送货需求的老外,看他们是喜欢固定小费丶自愿给,还是不想有小费。

另外咱内部也想想辙,比如根据客人的好评订单量,给送货员发奖金,这样既能让他们好好服务,也不会因为小费闹得态度不一样。」

「好嘞李哥,您放心!我这就准备客户调查,肯定把小费的事儿弄明白!」孙涛一听李哲同意了,兴奋得眼睛都亮了,说话声都高了点。

他一直佩服李哲,不光懂种植技术,还特有商业脑子,现在能得到认可还放权,觉得这段时间的努力,没白费。

……

接下来两天,李哲主动联系了几家由他供菜的餐厅,根据供菜的品种和实际情况,对四月底和五月份的菜价提前做出调整,避免有人选择其他的供菜渠道。

好消息是,李哲稳住了现在有的供货渠道。

但菜价降低后,卖菜的收益会大大降低,而且接下来几个月会持续下降。

这时候,李哲发展的生态产业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蔬菜店丶餐厅和罐头生意都有稳定的收益,只要有进项,心里就不慌。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