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搅乱英国文坛与被玩弄的狄更斯(1 / 2)
第233章 搅乱英国文坛与被玩弄的狄更斯
由于长久以来的自由主义传统和政党间的斗争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一时期的英国某种意义上是整个欧洲言论相对比较自由的地方,即便比起已经实行共和制度的美国也同样如此。
就像狄更斯在1842年去美国旅行的时候,美国的蓄奴制令他感到愤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对这种野蛮的行径进行抗议并且也真的这麽做了,但他却因此受到了美国人对他尖锐的斥责。
在他看来,再保守的英国人们都能够随心所欲地谈论改革,但是在民主的美国,言论自由并不存在。
而英国的审查制度也跟其它欧洲国家有看很大的不同,其它欧洲国家大多都是在发行之前就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英国则是以事后追惩制为主。
简单来说,你想发什麽就发什麽,但要是产生了什麽严重的后果,比如煽动公众对政府的仇恨,那麽便会以别的罪名被起诉。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米哈伊尔完全能在英国大爆特爆,无论是什麽样的作品都能拿出来,情况最差也不过是被英国驱逐或者提前润走,更多的东西应该就没有了。
因此在报纸上看到那样的评论时,如今魔抗已经极高的米哈伊尔压根就不把这点批评放在眼里,而等米哈伊尔看到的评论越来越多,他反而是惊讶的发现,称赞他的圣诞图书的评论家似乎还真不少:
「...天才米哈伊尔的故事还在继续,尽管这是他的英语作品第一次公之于世,但无疑已经呈现出了很高的水准。这两篇小说有着精妙绝伦的结构,结尾的巨大转折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在英语小说中似乎从未见过这样的处理结局的方式,而如今我们应当如何为它命名呢?......」......难以想像这本圣诞图书竟然是外国人的作品,而且第一篇小说和第二篇小说的作者竟然也是同一个人!第一个故事每一个家庭都应该看看,它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何为爱,何为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至于第二个故事,不可否认他对英国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但我们完全能够合理的怀疑,他并非是在讽刺英国,更有可能的是藉助讽刺英国来讽刺黑暗的俄国社会....
看到这的米哈伊尔:「???」
还会祸水东引了是吧?!
但除了你们大英能搞出来这一套玩意,还有哪个国家能这麽初生,..
米哈伊尔看报纸的时候看的颇为随意,但在他不知道的地方,英国文坛其实已经因为他这部圣诞图书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乃至开始骚动了起来。
简而言之,米哈伊尔明明已经到达伦敦却不去拜访任何人,这在一些人眼里看来并非什麽友好的行为,反而是一种傲慢的体现,以至于英国文坛的各个圈子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人已经忍不住说道:
「莫非他以为他在法国取得一定的名声就能受到英国热烈的欢迎吗?那他可大错特错了!英国文学可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简单,而且说到底他只不过是一个俄国人罢了!」
「法国的文学家还是太无能了一些,竟然能让一位外国作家骑在他们的脖子上!英国的文学家们可不会这麽丢脸!」
在这种情绪下,当他们得知米哈伊尔的新作品竟然是用英语写作的时候,主打的肯定还是一个质疑,但无论他们再怎麽质疑和排斥,核心指标无疑只有一个,那便是米哈伊尔的作品的质量。
而《麦琪的礼物》和《警察和赞美诗》这两篇小说的质量怎麽样呢?
它们都属于那种篇幅不长的小说,也都属于那种看一篇就能判断出好坏的小说,最为关键的是,所谓的「欧亨利式结尾」在第一次读到的时候绝对会给人带来一种非常意外和震撼的阅读体验。
如此一来,英国的作家们在看完这两篇小说后几乎是一下子就沉默了,而大多数英国作家在看完之后也都会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写出这样的短篇小说吗?」
当这个答案倾向于不能的时候,不少英国作家确实有些没绷住..::
一个俄国年轻人第一次写英语作品就能写出这样的作品,那他们这些英国作家这些年在干什麽呢?虚度光阴吗?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这真的合理吗?
不管合不合理,总之米哈伊尔已经轻飘飘地打出了一副并不复杂的牌,但英国的作家们左看看右看看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请谁过来镇压.
,.
只能说米哈伊尔拿出来的这两篇小说还是有点小超标了,而与此同时,比起同一时期群星璀璨的巴黎,英国文坛这边的阵容还可以,但似乎也没有太过厉害的人物,在短篇小说领域就更是如此了。
英国文坛在短暂的寂静了一阵子后,许多人便不得不重新考虑起了他们应当如何对待米哈伊尔,没办法,本来以为就是个臭外国的,结果谁知道他一张嘴便是正宗的牛津腔!
而且说不定比他们有些本地人还要正宗!
这样一来,该吸纳还是该继续排斥就是一个需要值得考虑的问题了。
这件事对于英国的评论界来说也同样如此,由于米哈伊尔初来乍到,大部分评论家依旧持有一种保守的态度,刊登在《泰士报》以及其它很多报纸上的报导便是证明。
不过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文化修养和操守的评论家们还是突破了一些外在的考量和偏见,而是直接将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这样一来,以这两篇小说的质量,他们的评价就不可能低。
在这其中,有的评论家不知道是跟狄更斯接下来有竞争关系还是受到了什麽人的指使,直接就在报纸上玩了波大的,不仅将米哈伊尔的圣诞图书和狄更斯的圣诞图书做了对比,甚至还直接评价道:
「一个过早老去的天才所说的胡话显然已经连一个外国年轻人都比不上了!」
潜意思无非就是狄更斯你已经不行了,根本配不上你在英国的名声和地位,快下来吧!
虽然像这样的声音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根本不用狄更斯作出什麽回应,他的朋友以及其他评论家就开始反对这种「荒唐的论调」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