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69 章 · 古文尚书证伪(下)(2 / 2)

加入书签

“誓,即出征前的誓师词,如《尚书·汤誓》。”

“而命,即是君对臣的命令的记载。”

李延凯瞳孔放大,嘴唇亦轻轻哆嗦了起来。

陆安注意到了这方面的细节,露出微笑:“看来李密学已经注意到了——真不愧是枢密直学士。”

台下,有读书人脑子一时没转过弯来:“君对臣的命令记载怎么了吗?”

的意思是,也许古文尚书的那几篇命文,并非是命文,是汉时的人发现古文尚书残卷后,抄录错了呢?”

“而且,古文尚书其他篇章,如《伊训》乃伊尹教导太甲的训辞,其内容体裁亦符合训体,只是细节方面稍有不同。说不得是后人误把《说命》伪作收入正书中呢?”

今天天气晴朗,微风徐徐,陆家的小君子说话的声音也是徐徐的,显得他极为体贴:“这样,我再列几条吧。”

在那些文人士大夫明显坐不住,即将阻止她的档口,陆安径直开了口。

“其三,《古文尚书·周书·武成》中言:时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便是说,牧野之战中,商军败战是源于商人自杀。然《孟子》言: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其中记载明言,孟子所见之《武成》,书牧野之战,血之流杵乃是周武王仁伐,是武王杀之,而非商人自杀。孟子所见《武成》,非古文尚书之武成。”

“其四,凡伏生《书》,典则典,谟则谟,誓则誓,典、谟、誓杂者,未之有也。而《古文尚书·大禹谟》,自‘篇首至万世永赖,时乃功’,谟之体也;自‘帝曰格汝禹’至‘率百官若帝之初’,典之体也;自‘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至‘七旬有苗格’,誓之体也。混三体而成一篇,作伪之迹也。”

“其五,《古文尚书·大禹谟》有言野无遗贤。然遗贤一词,终周秦之世杳无踪迹,始见于汉代扬雄之《司空箴》:‘昔在季叶,班禄遗贤。’,从此以后,越见越多。”

“自然,若仅有此处,那是孤证。”

“然,还有那影响一词,《古文尚书·大禹谟》有言:‘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此词在汉时用者颇多,如今已成常用。然,汉以前古文不见此词,始见《史记》:心有所怀,威动万里,下之应上,犹影响也。”

“或是《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一曰’‘其二曰’之词,周秦时不见用此词表序,表序只用‘一曰’‘二曰’,如《洪范》言:‘一曰水,二曰火。’,如《左传》言:‘一曰择人,二曰因民。’,然,又是汉时,表序便变成了‘其一曰’‘其二曰’。如《史记》言:‘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如《大戴礼记》言:其一曰樊,其二曰惠连。”

陆安说到此处时,台下有学子眼睛一亮,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可《左传》里有写: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此证不……”立。

还没等陆安说话,李延凯已大叫起来:“住口!”

台下那学子被震得耳膜生疼,更不知自己明明点出了陆九思的错误之处,为何会遭这位枢密直学士训斥。一时觉自己悲凉无助,只呆呆望着台上。

旁边有声音小声告诉他:“陆九思所言的‘其一曰’是序数,他说的是‘周秦时不见用此词表序’,而非是无有这一词,而你方才说的‘其一曰’,意谓其中之一说

下之应上,犹影响也。”影响,意谓如影之随形,如回响之迅疾。该词语似从“景从”“响应”而来(景、影古今字),显系后起。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班固《东都赋》:“登玉辂,乘时龙,凤盖棽丽,龢銮玲珑,天官景从,寝威盛容。”

——《《古文尚书》晚出词语考》

*

周秦时代表达序数的方式之一是“一曰”“二曰”“三曰”。《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左传》昭公七年:“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这一表达序数的方式,汉代以后文献逐渐演变成了“其一曰”“其二曰”“其三曰”,等等。《大戴礼记·帝系》:“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羋姓。”《史记·五帝本纪》:“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卫康叔世家》:“太子伋同母弟二人:其一曰黔牟,黔牟尝代惠公为君,八年复去;其二曰昭伯。”必须注意,《左传》成公十年:“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此处的“其一曰”意谓其中之一说,不是作为序数。

——《《古文尚书》晚出词语考》

第170章·陆安请恩不要把伪古文尚书逐出科举\x\h\w\x\6\.c\o\m(x/h/w/x/6/点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