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熬老头战术虽然无耻,但是有用(2 / 2)
「也是。」张居正放下了担忧,和凌云翼又聊了许久关于迁民之事。
迁民是为了人口增长,如果没有天变,在万历维新的大环境下,大明应该迎来一波人口大爆发,但天变之下,只能缓慢增长了。
在万历五十年,要有2.5亿人至3亿人口,才能满足陛下扩张的需求,迁徙百姓到辽东丶到南洋,都是为了腾出位置,滋生人口。
「先生和凌次辅所虑,完全是多虑了。」朱翊钧回到了通和宫御书房,休息了一刻钟后,看了两刻钟的杂报,等到了文渊阁的奏疏。
凌云翼有小本呈送,就是不走正式奏疏流程,甚至陛下不必回复的悄悄话。
凌云翼坦言,他觉得皇帝有点不善驭下之术。
「只是当下朝臣,都是倭患虏变之后,筛选出的忠君体国之辈,不必用而已。」朱翊钧朱批了这封小本,是不需要,不是他不会。
他在小本上写道:把那聪明伶俐之人的腿打断。
驭下之术,不是什麽难学的本事,他就是不懂,没人教,只要把《世宗肃皇帝实录》看完,也就懂得如何驭下了,驭下也算是家学了。
世宗皇帝的一生精于算计,哪怕身居西苑,依旧对朝堂具有绝对的掌控力。
世宗肃皇帝《宝训》共计二十四卷,世宗宝训就是道爷的家学,也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里面记录了世宗皇帝与臣子奏对,圣旨等内容,是祖宗成法的重要构成,包含事亲丶待外戚丶尚俭丶朝纲等等内容。
世宗皇帝《实录》共五百六十六卷,记录了大明发生的大小事件。
如果觉的实录太长了,可以只看宝训,如果觉的宝训太过枯燥,也不想学,就看一看林辅成的《南洋游记》,照样可以学习驭下之术。
这驭下之术,说起来千头万绪,但南洋游记,将其归总为了一句话:把那聪明伶俐之人的腿打断。
大明对南洋进行开拓,除了椰海城丶马尼拉等总督府驻地之外的地方,都是无序的,总督府根本管不到的地方,复杂的斗争之下,诞生了许多残忍丶冷酷而有用的规则。
林辅成被流放南洋的时候,观察过很久的种植园,在种植园里,对待聪明伶俐的奴隶,庄园主通常就一种办法,那就是把腿打断。
这人越是聪明,就越是能够明白苦难的来源,就越容易在奴隶之间,四处煽风点火,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或者振臂一呼,或者鼓噪声势,蛊惑奴隶逃亡或者暴乱。
即便是惧怕危险,不会做这些,这些聪明伶俐之人,也会想方设法的逃亡。
所以,南洋庄园主们,会对每一批奴隶进行观察,遇到聪明人,就直接把他腿打断,而不是委以重任,让他管理奴隶。
庄园主们更加倾向于使用那些残暴不仁,没有什麽想法,只知道对下压榨,孔武有力之辈,充当奴隶头子,管理奴隶。
这样一来,再加上饿肚子这些手段,庄园主们才能高枕无忧。
林辅成用了三年时间,走遍了千山万水,走访了数百个种植园,终于明白了庄园主们为何会这麽做。
奴隶之间也有朘剥,一旦身体出现残缺,无论才智多麽的傲人,都会被欺辱,被欺辱就没有任何的威望,振臂一呼丶鼓噪声势丶揭竿而起,都需要极大的威望才能做到。
而腿打断,仍然可以干活,开门丶喂养牲畜丶缫丝丶纺车等等。
林辅成把南巡的经历写成了游记,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就因为这段话,林辅成被骂惨了,人情世故,被林辅成点透了。
有意思的是,大宗伯沈鲤看完了游记,在和皇帝私下奏对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林辅成提到的内容,不是假的,也不新鲜。
因为在商周时期,也有类似的规矩,那就是『刖者使守囿』的刑罚。
刖者,被砍掉丶锯掉丶打断腿的人;
使:派遣;
守囿,看守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宫里有件鼎,就是西周时候的青铜器,名字叫:西周刖人守门方鼎,炉门就有一个受刖刑的奴隶在守门。
驭下之术千头万绪,若是能把这句『把聪明伶俐的人脚打断』,理解清楚,就能领悟驭下之术了。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持庄园主的威严,保证秩序的稳定。
类似的做法,在漫长的历史上,在皇帝之中,也并不少见。
宋高宗杀岳飞,岳飞太能打了,他太聪明伶俐了,但却没有多麽深厚的背景;万历皇帝朱翊钧,清算恩师张居正,驱逐镇守北方的戚继光。
这些皇帝的思维方式,和庄园主几乎没什麽区别,他们根本不在乎什麽家国大义,只在乎自己皇位是否稳固。
朱翊钧倒不是不屑驭下之术,只不过是考成法遴选机制之下,暂时用不到而已。
「皇史宬里的实录,抄录小本,可曾抄录完了?」朱翊钧问起了一件旧事。
万历十六年,他下旨翰林院,申时行为总裁,梁梦龙为副总裁,领翰林院,对过往所有实录进行誊抄,方便皇帝随时观看。
大明的实录修成之后,过往文书都会全部焚毁,就连修史过程中的底稿也会一并焚毁,以实录正本丶副本为准,算是对过往的一个整体定性,盖棺定论。
实录修成后分成了正本和副本,正本放置于古今通集库存放,副本放置于文渊阁存放。
嘉靖十三年宫中大火,道爷下旨修建了皇史宬,让翰林们抄了一份,存放皇史宬算是备份。
朱翊钧动心起念,想把之前所有的实录都看看,就下旨再次誊抄小本。
正本丶副本全都是大开本,不便拿去观看,而且每次看,还要沐浴焚香,还要敬告列祖列宗,颇为麻烦。
小本,就是为了方便取阅,而这次抄录还有一个主要目的,那就是方便民间窥伺。
鸡蛋完全放在皇宫丶内阁这两个篮子里,有些危险,翰林们誊抄实录,通常会多抄几份,或者做人情丶或者求金银,卖给民间收藏家们。
乾隆年间明史修订完成,正本丶副本的明实录,全部被付之一炬了,若不是馆本丶民间抄本相互印证,大明很多事,都无法窥见真相了。
「已经抄完了,自洪武至隆庆,通共二千三百四十五卷,装为百套。」冯保奏闻了所有情况。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把世宗皇帝的实录呈送来看,早晚各一卷。」
凌云翼丶张居正担心皇帝不会驭下之术,朱翊钧打算做出姿态,把世宗皇帝实录挨个看完,驭下之术自然大成,也省的二位宰辅担心了。
「臣遵旨。」冯保俯首领命,陛下本来就很紧张的时间,更不够用了,冯保有点急切,又不知如何是好。
一个时辰之后,张居正和凌云翼就收到了皇帝的朱批,看到那句有些古怪的批覆,二人立刻明白,陛下真的懂,只是不屑用。
「上月,应天巡抚松江巡抚水师总兵联名上奏,请陛下移王驾驻跸黄浦江行宫之事,诸位阁臣如何看法?」张居正放下了手中的笔,说起了驻跸之事,陛下有意驻跸松江,就要把这件事提前准备好。
八月皇帝去蹭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张居正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我觉得可以。」凌云翼面色凝重的说道:「这件事迟早要做,而且我赞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陛下真的太累了,驻跸松江,还能轻便些,汉室江山,代有忠良不假,可是这岁月不饶人,得给他们成为参天大树的时间。」
凌云翼的话已经非常直白了,在场的阁臣都听得非常明白。
磨坊里的驴,是潞王殿下的胡言乱语,陛下都一笑而过,甚至偶尔以上磨自我调侃,却道尽了陛下为了万历维新所付出的代价。
强人政治,威权政治,最重要的就是熬。
把那些抱残守缺之徒全都熬死了,维新派就赢了。
而抱残守缺的贱儒们要赢,也要熬,熬陛下精力不济,熬陛下对政事倦怠,熬陛下对国事失去了热忱,熬走陛下的政治生命,就可以反攻倒算了。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英明,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能免俗。
那麽让皇帝劳逸结合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而到松江府驻跸办事,就是延长陛下政治生命的举动。
熬老头战术虽然无耻,但是有用,把老头们都熬死了,朝中全都是在万历维新中长大的人。
哪怕是开历史倒车,也倒不了多久,因为所有人都认为,理当如此。
张居正听完凌云翼的理由,咬着牙说道:「我本身是反对驰道修通后驻跸,因为顺天府百一之事,实在是让人束手无策。」
张居正有点恨了。
一个让万历维新持续推动,延长核心政治生命的绝妙手段,无法推行的阻力,来自于顺天府那只有百分之一的愿意应徵人数,这实在是让张居正恨得有些咬牙切齿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顺天府触目惊心的百一,让此事无法进行。
凌云翼一听顺天府百一,面色变了数变,甚至带着愤怒,但这就是现实,他眉头紧蹙的沉思了下说道:「如果驰道修通,我还活着,我可以留守京师;如果我已经死了,就让高启愚留守京师。」
「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只能解决人。同样,高启愚是个独臣,用好了,就是一把快刀利刃。」
「高启愚之后,可以用王谦,文成公为他儿子铺路,王谦举人作弊,他就只有独臣一条路可以走。」
「诸位以为呢?」张居正看向了其他三位阁臣,询问他们的意见。
「我赞同元辅次辅所议,但我还是要说,大明哪有那麽多的反贼?不必过分的料敌从宽,陛下圣明,如日中天,魑魅魍魉安敢造次?」沈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不认为需要凌云翼大开杀戒解决问题,理由是上次南巡,九岁太子监国,没出乱子。
京营在侧,谁敢胡来?元辅和次辅,有点小瞧九族之间的羁绊了。
「顺天府百一。」张居正重复了一下自己的理由。
「元辅所言有理。」沈鲤听闻,终究是叹了口气。
这个百一,实在是太扎眼了,无论做什麽决策,都会无端联想到这里,绥远也完成了登记造册,绥远自愿应徵者,足足有百四之多,绥远可是新辟之地!
顺天府这百一,实在是说不过去。
「我赞同,松江府是金山银海汇集之地,陛下必须要去。」张学颜作为大司徒,选择了认同。
「我赞同。」陆光祖松了口气,他这个阁臣就是为了反腐才入阁,压力委实有点大,表态总是俺也一样。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