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6章 炉火照夜江山铸,薪火相传百年成(2 / 2)

加入书签

即便是垄断资本已经形成,在朱翊钧眼里,怎麽看,都像是长得非常肥美,待宰杀的猪,穷疯了,一定会将屠刀挥落。

他意识到,在封建帝制下,超大规模的垄断资本,确实难以形成,盯着这头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皇帝饿,官选官丶势要豪右就不饿了吗?

况且大多数情况下,肉食者们总是,不饿也吃。

饿了才进食,那是动物,大明肉食者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吃得多。

「陛下,如果不削减膏火银丶无息银丶营造之费,每多建一所学堂,就多一份支出,需要的银子,实在是太多了。」高启愚面色十分为难的说道:「陛下,这不是一时急缺,是一直缺,越营造越缺,丁亥学制越推行越缺。」

朱翊钧摇头说道:「可是减了这些,公学堂和私塾,还有什麽区别呢?不都是老爷家的孩子们,才能读书识字?咱大明百姓也是人,当然朕明白你的想法,朕再缓思一下,先把眼前的难关过了再说。」

高启愚是担心日后银子缺口随着丁亥学制的规模,越滚越大,削减这些,的确有陛下说的这些弊病,但日后税赋提高后,进行找补,从蒙学堂,到中学堂,额外增补。

「臣告退。」高启愚再俯首,离开了通和宫御书房。

他面圣四件事,会试丶孙克弘丶垄断资本丶丁亥学制,陛下对前三件事做出了具体的决策,对最后一件事,还处于犹豫的阶段。

本来按着高启愚的规划,海外开拓的获利,能填平教育这个窟窿,但现在看,他太低估教育的昂贵。

按照眼下投入,大明所有增长税收,都抹不平丁亥学制造成的窟窿,甚至这个窟窿会越来越大。

他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御史们口中那个沽名钓誉的佞臣。

高启愚的建议是对的,是基于大明财税收入的现状去考虑,他不是忘记了万民的佞臣,是当下大明微薄的生产力,无法支持这一皇图霸业的推行。

朱翊钧在深思熟虑之后,最终确定了削减,而且是高启愚建议的削减程度,减少一半,朝廷需要将丁亥学制的规模铺开,让规模更大,提供足够的人才,供给大明使用。

「人力终有穷,万事不由己,枉费执着。」朱翊钧在朱批之后,将朱笔放下,将奏疏递给了冯保,让他下章内阁礼部办事。

其实内阁大臣丶文华殿大臣丶礼部部议,早就确定了削减的共识,只不过没人敢跟陛下提。

陛下的内帑从来都不是无穷无尽的,丁亥学制当下十八所大学堂丶一百七十六座师范学堂,其中过半在建,这等规模,这已经是陛下倾尽所有的结果了。

没人敢提,但现实困境摆在这里。

「天地不平心不甘,区区八十一难而已。」朱翊钧振奋了精神。

他当然知道会遭到困难和阻力,他当然知道这条路从不平坦,有勇气走下去才最重要,任何政策,都会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从来没有长生不老,也从来没有万世不移。

朱翊钧振奋了精神,批阅了所有的奏疏,他拿起来邸报,这是之前《论文明》系列的第二篇文章,论文明,解释的是大明为何是天朝上国的问题,而这次论文明讨论的是铁。

除了讨论了冶铁技术丶钢铁质量之外,还着重讨论了钢铁产量。

大明当下铁料,算是民坊铁科丶官厂冶炼,每年产量为六亿斤(30万吨),而大明钢产量较低,只有不足两千万斤,这主要是因为大明对钢的定义比较严格,断口丶硬度丶柔韧度等方面都合格,才算是钢,而不是铁。

钢主要是火炮丶火铳丶甲胄丶长短兵等军事用途,所以才会有严格的界定。

如果按照泰西舶来铁浑甲,也就是板甲那种钢为标准,大明钢铁产量能翻六倍还不止。

而泰西当下钢铁产量又有多少呢?整个泰西加起来,还不如大明的零头多。

事实上,西班牙已经是大明观察到当下泰西最强横的国家了,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是它钢铁,就是把殖民地加起来,只有区区2000万斤。

这还是黎牙实竭尽全力为费利佩殿下美化的结果,大明是用西班牙可统计的钢铁产量,乘以五,简单粗暴的估算西班牙整体产量,这个2000万斤严重失真。

钢铁就是生产力,钢筋铁骨就是国家底气。

钢铁数量不足,就是生产力不足,耕地丶生活做饭丶武器军备都需要钢铁,大明百姓每个人能分到4斤到5斤铁使用,而泰西每个人分不到2斤。

而主编论文明的这个翰林学士,从靠近格物院人士了解到,西山煤钢联营官厂,发明了一种燃钢法,取代了过去的炒钢法,可以大幅提高粗钢的产量,极大的缩减了高规格钢铁的工艺流程。

大量的粗钢胚,为大明机械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燃钢法,就是明年和驱蚊香竞争崇古进步奖的技术吗?」朱翊钧翻看着论文明的杂报,好奇的询问冯保。

冯保赶忙说道:「臣去问过工部,工部说,这事儿八字才一撇,等稳定下来,再奏闻圣上。」

所有呈送御览的奏疏,冯保都让司礼监询问过各衙门的进展,以方便陛下随时了解具体情况,做出决策。

「明天叫上曾同亨和辛自修,一起到西山煤局看看。」朱翊钧知道格物院博士和西山煤局合作,在想方设法的提高粗钢产量,但项目进展还没有进入验收阶段,不太好献祥瑞。

曾同亨氏工部尚书,辛自修是工部堂上官,辛自修总领官厂诸事,他之前是保定巡抚,在林辅成去保定的时候,辛自修利用这位天使,解决了保定很多的问题。

「这…臣遵旨。」冯保低声说道:「大臣们透露信息给翰林学士,是堵他们的嘴,但显然还有问题没能彻底解决,陛下去看,恐怕会带去些压力。」

冯保不认为现在是陛下去视察的时机,等到工部丶西山煤局觉得稳了,自然会献祥瑞。

「闲来无事,去官厂看看,问燃钢法,捎带的事儿。」朱翊钧去官厂,也不只是燃钢法一件事,更多的是去看看,大明身股制改制,给官厂带来的变化。

「陛下圣明。」冯保不再劝阻,天下都是陛下的,陛下想去哪儿去哪儿!

次日清晨,皇帝廷议之后,叫上了曾同亨丶辛自修丶申时行,一同前往了西山煤局。

朱翊钧在西山煤局停留了足足两个时辰,连中午饭都是在西山煤局吃的,了解了西山煤局改制后的种种变化,询问了开工银发放情况,接见了十数位官厂的大工匠丶匠人丶学徒,了解了官厂的待遇,孩子上学情况等等。

在王崇古病逝后,大明皇帝跑到官厂的次数明显增多。

在第二个时辰,朱翊钧听取了驻厂博士丶大工匠们对大明炒钢法改良办法,对大明匠人积极参与生产工具改良丶生产技艺提高高度表扬,肯定了博士丶匠人们精益求精的精神。

燃钢法,其实已经事实上通过了格物院院长朱载堉以及诸多博士的共同验收,官厂建了四个试验用的炉子来验证所有猜想,之所以没有献祥瑞,是在进行实践生产,确保此法有效,防止出现欺君大罪。

燃钢法从炒钢法而来,炒钢法是铁水从炼铁炉中流入潮泥灰铺好的方塘,匠人站在塘沿上用柳木或者铁棍,像炒菜一样不停地翻炒铁水,使铁料中的杂质和碳含量进一步降低。

而燃钢法则是基于这一原理,使用鼓风机,将空气吹入炉包之内,炭和氧反应,进一步提高炉包温度后,放出接近于钢的熟铁,进一步加工,变成大明需要的各种钢材。

朱翊钧亲眼见证了一次燃钢法,在除去炉渣之后,铁水呈现出一种亮红色,在鼓风机开始鼓风的时候,铁水的亮红色向着白色转化,铁水还飘起了一层褐色烟雾,这一变化,就是铁水温度在进一步升高。

西山煤局大工匠魏友山,带着遗憾对着陛下说道:「陛下,本来大工匠们的想法是直接在高炉内炼成熟铁或者钢,直接产出粗钢胚,但是大工匠和驻厂博士们失败了。」

燃钢法是工匠们的妥协产物,工匠们原来是想一步到位的,但现实告诉他们,做不到。

「为何失败了呢?」朱翊钧询问究竟。

「炉温不够,可能要再提高许多才能成功。」魏友山思索了下,把未确定的原因告知了陛下。

工匠们也是猜测,驻厂博士和大工匠几乎每炉必在,观察铁水的颜色,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提升铁水的温度了,像这种亮白色,只能在前包进行。

要是能生产工业纯氧,匠人们的目标就实现了,朱翊钧倒是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是匠人们不努力,是匠人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吹空气和吹氧,燃烧效果完全不同。

「明年,两份崇古进步奖。」朱翊钧确定了这东西对大明的意义,完全值得一份崇古进步奖,作为大明科技进步的杰出成就,标榜史册,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会青史流芳。

「谢陛下隆恩。」

西山煤局总办王纪带着官厂所有人谢恩。

魏友山不是燃钢法的发明人,这次燃钢法没有具体发明人,是整个官厂大工匠丶驻厂博士丶匠人们没日没夜钻研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份荣耀属于全体官厂人。

身股制对技术改良的促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根据申时行的观察,其实完全不必做到身股制这个地步,之前的匠人们,对官厂的待遇已经非常满足了。

朱翊钧离开官厂之前,在官厂门前立着的水火神雕像下,站了很久,王崇古为了自己的身后名拼了老命,在临终前,王崇古把全部身家投入了大明开海之中,用每年分红为奖金,额外奖赏进步奖匠人。

王谦没有继承任何的家产,当然他本身比王崇古更有钱,他持有的绥远驰道票证,可是十分少量的珍贵资产,只有绥远驰道朝廷因为穷,发行过驰道票证。

大明皇帝站在春风里,在心里和已故的王崇古,说了好久的话,才乘坐大驾玉辂离开了官厂。

燃钢法的出现,一定会让大明钢的产量暴增,这种暴增,支持大明皇帝开疆拓土的野心。

开海海贸丶殖民地种植园经济,反哺大明,保证了万历维新各项政令稳定有序的推行。

「先生也太严厉了,这连申时行丶王希元都在先生稽查名册上?」朱翊钧看着张居正清查名册,就觉得头疼。

徐成楚连申时行和王希元都查了个底朝天,这次对内清党,可谓是人人过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