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因果二字,向来不饶人(1 / 2)
第1065章 因果二字,向来不饶人
俘虏中大量的大明人,让骆尚志感觉到了一种荒谬感。
他去打安南,结果俘虏的多数不是安南人,这让骆尚志产生了由衷的疑惑,这些人哪来的,他们是谁,他们对大明水师出手的目的和动机又是什麽。
当然这些疑惑,并没有阻碍骆尚志的进攻,他将俘虏关押在了姑苏岛,继续带领先锋进行侦查和试探性的进攻。
有些事情,还是让朝廷的明公们去头疼好了,他一个水师总兵,把仗打明白才是正理。
这种事,一点都不稀奇,就像东南倭患不仅仅是倭寇,胡虏入寇,不仅仅是胡人,还有以赵全丶丘福等为首的大明人,帮助俺答汗出谋划策,修建了板升城等等。
朱翊钧将手中的捷报,递给李佑恭,让他传阅了下去,才开口说道:「虽然高攀龙的杂报文章,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但朕还是看到了。」
「他讲的对,这次对安南用兵,不仅仅要瓦解安南人自己的抵抗意志,还要防止有人窃取胜利果实,同样防止这些大明人,暗中联袂勾结,鼓噪安南人反抗大明。」
「海贸厚利,确实动人心。」
高攀龙的杂报文章,给未胜先贺的风力舆论泼了盆凉水,而后皇帝转载邸报刊发天下,算是制止了这种风力舆论上的狂欢,仗还没打,就先庆祝上了,真打输了,也不怕丢人。
而高攀龙的文章,应验了,还真的有些贼人,跑去了安南做贼,甚至成为了局部战场上的主力,抗击大明的征伐。
「消灭敌人的抵抗意志,这件事其实并不困难,难就难在了找出内鬼来。」戚继光面带忧虑,对安南用兵这件事,比他想的更加复杂,他当然知道很多大明人跑去了安南,但是没想到,会有这麽多。
刀剑枪炮可是不长眼的,肯上战场,那其立场已经和大明不死不休了。
自古以来,内鬼这东西,是最难处置的。
「朕会下章前线,询问这些人究竟是怎麽到安南的。」朱翊钧敏锐的注意到了情况的复杂性。
他没有干涉前线的作战,而是希望前线能把这些人来龙去脉搞清楚,真要是和高攀龙说的那样,打了一大堆胜仗,捷报频传,最后却弄个一地鸡毛,那就真的是白打了。
不能打成烂仗,是朱翊钧对战争的底线,该放弃的时候,他不会为了自己的好大喜功,强行催动战争的进行,穷兵黩武的危害,历史和礼部上下官员,都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
很快,朱翊钧陆陆续续收到了两广巡抚刘继文丶广州知府万文卿的奏疏,情况变得明朗了起来。
这些大明人去安南的原因非常复杂,最多的就是广东人。
戚继光在隆庆二年,奉命前往广东平倭,但他还没有出发,就被调到了京师,在蓟门任总兵拒虏,而广东的倭患,一直到殷正茂电白港平倭,才算是彻底平息。
这些广东人,就是在倭患肆虐的时候,要麽出海成为了海寇,要麽出海去了南洋。
而对姑苏岛,对大明发动进攻的这批人,就是海寇出身或者海寇的后代,比如这次就有一个海盗头子林道乾的侄子林茂被捕。
林道乾在倭患肆虐的时候,成为了海寇,随着倭患渐平,隆庆二年时,林道乾接受了朝廷招安,被安置在了广州汕头澄海县。
很快,林道乾再次反叛,攻破澄海县,活捉了澄海县县令,杀官造反,俞大猷奉命镇压,被林道乾侥幸逃脱。
后来广东的倭患平息后,林道乾这些粤东水匪,才逐渐销声匿迹,他们在大明的视角中消失,开始荼毒安南暹罗等地,据膏腴之田,以自安固,割据一方逞凶。
而这个林道乾,还到了暹罗,成了渤泥(柬埔寨)女王拉图·比鲁的女婿,任把水使,雄霸一方,四处劫掠。
林道乾一直让侄子林茂,管理安南势力,这次朝廷动武,林茂主动请缨,前往阻拦大明王师。
船和武器的来源,也变得明确了起来,林道乾在渤泥国设有两个造船厂,可以营造二桅近海小船,虽然对大明而言是小船,可对南洋列国而言,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大船了。
这就是朱翊钧面色复杂的地方,隆庆二年戚继光回京,没有南下广东平倭,没把活儿做乾净,导致后患无穷,广东倭患又持续了数年,今日之果,昨日之因。
因果二字,向来不饶人。
至于武器丶军备丶甲胄等物,则完全来源于走私。
现在广东地方,开始了严密的稽查,但凡是和林道乾有生意来往的商贾,都要挨个过关,任何人走私钢铁火羽等等违禁品,其下场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斩首示众。
「这算是不算是出师不利?这还没开始打呢,就要先清查内鬼了。」朱翊钧看着奏疏,面色凝重的说道。
「陛下,要不这样吧,臣带着番子去趟广州府。」李佑恭思前想后才说道:「广州兵凶战危,臣去一趟,也省的地方官为难了。」
李佑恭带着番子,也要带缇骑前往,无论是东厂还是北镇抚司,都是厂卫,他们办这个事儿,专业对口,而地方上,对这些事儿经验不足,而且很容易受到地方势要豪右等肉食者的干扰,难以做成。
朱翊钧郑重思索后,点头说道:「你去一趟吧。」
李佑恭去广州府,不代表着皇帝身边,没人近前伺候,张宏短时间内应急一下,还是能够做到的。
其他皆不提,既然已经开战,就先打赢,再说其他。
现在战争还没有完全铺开,这些事儿,现在还来得及做,现在就重视起来,从从容容游刃有馀,再等两个月,再做这些,就显得有些匆匆忙忙,连滚带爬了。
对安南用兵,朱翊钧坐镇松江府,其实用不到他这个皇帝太多,大明这台战争机器运作十分良好,也经过了数次大战的考验,即便是输,也不会输的多难看,绝对不会变成费利佩远征英格兰那般闹剧。
除了对安南用兵,还有国事,需要朱翊钧这个皇帝亲自处理。
第一件事,在环太商盟推行大明宝钞交易;第二件事,环太商盟货物定价。
第一件事非常难以实现,因为在这些总督府理事们看来,大明用一张薄薄的纸钞,就想要换走他们辛辛苦苦抢来的白银等货物,实在是痴心妄想。
东太三个总督府,又不是被大明骑在头上的倭国,凭什麽接受黄金宝钞充当货币?你大明皇帝这完全就是泰西教廷做派,是在出售赎罪券!
这件事由礼部主导,姚光启和阎士选负责推动,推动起来十分艰难,虽然吕宋丶旧港丶金山丶金池,这些大明建立的总督府,无条件接受了这个政策,但墨西哥丶秘鲁丶智利的反对意见很大。
这三个总督府的情况,和吕宋完全不同,吕宋接受宝钞作为货币,原因是铜料全都运往了大明,严重缺乏贵金属货币,而大明在吕宋的影响力极强,自然可以推动宝钞的流通,保证宝钞不会被伪造等等。
墨西哥丶智利本来就产白银,墨西哥有三个银矿群,智利有世界最大的银山,富饶银山。
本来就不缺少白银,而且因为他们做二道贩子,把货物卖到泰西去,导致泰西的白银向殖民地倒流的现象,正在发生,短期内,这三个总督府真的不缺白银。
轧印银币,并不是什麽特别高超的技术。
琉球总督府的理事们,和姚光启丶阎士选一起抵达了松江府,等待着觐见,询问圣意。
朱翊钧对这件事不太理解,专门下章礼部询问,为何要推动黄金宝钞的海外流通,而礼部给的答案也很明确,为了增加掠夺效率。
高启愚的意思是,黄金宝钞就像是水,而五个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就是闸口,如果水库里的水太多,就开闸泄洪,冲到海外去,如果水库水太少,可以通过调节贸易政策,迫使宝钞回流。
这一来一回的潮汐之间,财富就到手了。
这里面的操作门道很多,但先要把第一步走出去,让海外普遍接受黄金宝钞成为流通货币,才能实现。
白银不行,白银的成本太高了,用白银做潮汐,时间太长,动静太大,而且对大明的影响太大了一些,不太容易掌控,纸钞就完全没有这个顾虑了。
礼部做这件事的目的,让黄金宝钞,成为大明掠夺海外财富的重要工具。
礼部这麽干,也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之前费利佩就这麽使用金债券,来增加对殖民地的掠夺速度。
次日清晨,朱翊钧上磨结束,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开始处理了今日送来的奏疏,召见了大臣,商量昨日未决之事,把庶务处理清楚后,他召见了姚光启和阎士选。
「你在记什麽?」朱翊钧注意到了张宏在写写画画,李佑恭昨天下午就带着番子坐船去了广州府,雷厉风行,快速反应,说走就走。
张宏将手里的备忘录递给了陛下,笑着说道:「臣记一下陛下召见大臣们的次数,冯大伴还在御前听用的时候,就已经在记了,谁被召见的次数多,证明谁更有资格入阁听命办事。」
让皇帝犹豫不决,要召见臣子商议的事情,一定是非常棘手的,而且难以权衡利弊的,陛下召见次数这个量化考成,就成了大臣是否是肱股之臣,也就是是否能够入阁的一个标准。
一次都没被召见过的大臣,入阁能办得了什麽事儿?
王家屏丶侯于赵丶高启愚就经常被陛下召见,因为很多事情,都需要询问他们,并且要交给他们去办。
取消廷议,有利于权力的集中,有利于一元专政。
「这高启愚人在北衙,居然还是第一。」朱翊钧看了看这个次数,每次召见,所为何事,都记录在上,这也算是对大臣的一种考成办法了。
高启愚被召见的次数很多,即便是皇帝南巡三个月,高启愚依旧是第一,他被召见了足足34次,连申时行都只能屈居第二,只有27次。
朱翊钧召见高启愚主要是丁亥学制的事儿,大明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已经超过了军费,甚至很快就会倍于军费了,兹事体大,自然要多次召见询问详细。
皇帝南巡前,十八座大学堂展开了大规模的忠诚度筛查,截止到六月份,基本已经完成,二百馀名学正被查处一律革罢,129人被坐罪,流放辽东。
端着皇帝的碗骂圣上的活儿,这帮士大夫们真的能干得出来。
而大明制定的严出政策,也开始逐渐收紧,仅仅京师大学堂就有超过三百名学子,今年无法顺利毕业,还要再复读一年了,再试不过,会被开除。
一个小黄门走了进来说道:「陛下,姚理事和阎理事到了。」
「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