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6章 阿公也喜欢便宜糖(1 / 2)

加入书签

第1066章 阿公也喜欢便宜糖

松江远洋商行,已经完全有能力垄断一些货物,比如棉布生意。

松江府拥有全大明丶全世界最多的棉纺工坊,包含了家庭式作坊丶人数不足二十人的小工坊,人数超过千人的大工坊,还有数个机械工坊。

而这些机械工坊和大工坊,完全掌控在松江远洋商行的手里,或者说,有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资料,才能达到松江远洋商行的准入标准,加入工坊。

机械工坊和大工坊的成本一定更低,规模效应导致的成本降低。

并且松江府本地棉花,并不能满足棉纺的生产,需要从大明腹地或者海外,采买棉花,超过五成的棉花原料,需要从外采购的局面,这让垄断变得更加简单。

因为这些采买棉布的行商,大多数都隶属于松江远洋商行,只要想,就可以做到。

大明势要豪右丶富商巨贾们之所以还没有将所有的小工坊丶家庭作坊给挤死,完全是孙克弘和第一任松江巡抚汪道昆有过约定,发财不要发绝户财,要给别人留口饭吃。

远洋商行可以拿走七成的海外订单,但剩下的三成要留下来,给人活路。

在孙克弘看来,这个绝户财的意思是:搞垄断,会被朝廷搞得绝户,这真的是绝户财了。

相应的棉花的原料,尽量使用海外棉,而非本地棉,把本地棉留给中小型工坊和家庭式作坊。

远洋商行嘛,自然要出海去,去海外开拓。

万历开海二十二年,名叫垄断资本的庞然大物依旧在水面下,而非浮出水面,汪道昆和孙克弘的君子协定,之所以在汪道昆离任之后继续履行,是朝廷有形的军靴,踩在了无形的市场上。

垄断的危害,在万历维新之前,就讨论的很明白了,张居正那一句天下困于兼并,就是最终的归纳和总结。

「让松江知府胡峻德召开公议会,把这些商贾们召集起来,把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这种定价方式背后的好处和坏处。」

「至于夷人的反对,不必理会。」朱翊钧下达了明确的旨意,对内部解释清楚,至于海外这些夷人,他们没有资格反对。

该强势丶该霸道的时候,一定要强势和霸道。

现在是完全的卖方市场,是这几个总督府需要大明的货物,否则他们的白银,只会被泰西给朘剥乾净,还换不到什麽。

全年均价去定各种货物的价格,虽然有部分的货物会涨价,但有部分货物会降价,这对夷人而言,已经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了。

「大明没派出舰队,炮轰他们的港口,逼迫他们接受大明货物,接受大明价格,已经是很仁义了。」朱翊钧再次强调,大明做事已经非常高道德了。

没有仗着兵强马壮四处烧杀抢掠,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用坚船利炮轰开港口的大门,已经是大明朝的高道德劣势了。

抢不如种,四处劫掠,不如好好经营发展,是中国数千年以来的经验和共识,朱翊钧并不打算改变这个共识。

可是夷人若听不懂道理,想要继续维持这种不合理的价格差,大明也精通拳脚。

三十六斤的火炮塞到嘴里,就不会胡言乱语了。

「臣等领旨。」姚光启和阎士选俯首领命,他们等的就是陛下的命令,外交之事归陛下直接管理,没有陛下明确命令,过分苛责夷人,就被科道言官弹劾,也不利于开海。

朱翊钧和姚光启丶阎士选聊了聊,而后让张宏送走了他们。

朱翊钧写了封圣旨,下章到了礼部,暂停在环太商盟推行黄金宝钞的流通,一方面事不可为,另一方面,事情要一件一件做。

事不可为,是这些海外番夷总督府,没有充足的货物,却有充足的贵金属,不需要大明的宝钞,大明也有点鞭长莫及。

其次,推行宝钞流通,和推行年均定价,是有些冲突的,只能做一件事。

这两个政策的目的,都是用更少的货物,换取更多的白银,宝钞,乾脆就是用纸钞换真金白银。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先让全世界离不开大明的货物,才能让全世界离不开大明宝钞。

朱翊钧写完后,又检查了一遍,下章礼部,大宗伯一份,少宗伯高启愚一份。

礼部的想法很好,军事殖民丶经济殖民丶政治殖民丶文化殖民,推行宝钞海外流通,就是推进经济殖民,想法当然好,可是有些吹求过急,不顾现实条件了。

朱翊钧将圣旨写好,交给了张宏,摇头说道:「文定公还在的时候,说大明只需要五亿两白银,就足够这些白银转起来。」

「当市面上白银足够多的时候,咱大明的这些遮奢户,就愿意从猪圈里把白银刨出来了。」

「可惜,文定公还是失算了。」

王国光在万历六年呈送的《钞法锚定疏》中,展望过未来,经过了户部的核算,只需要五亿枚银币在大明市面上流通,那麽遮奢户就不会惜银不用。

猪圈里藏白银,是一种比喻,意思是遮奢户珍惜手里的白银,积蓄在手中,不肯拿出来用,这导致了大明流通的白银,更少了,加剧了钱荒。

王国光初步估计,在万历五十年左右,大明就可以拥有如此多的白银,到那时,大明的财政政策,可以更加自主的进行制定,因为大明的白银可以完成内循环。

王国光最终还是失算了,因为发展比白银流入更快,白银越多,就越缺少白银这种诡异的事儿,就这麽发生了。

「难哟。」朱翊钧看着分门别类整理好的奏疏,站起来,去操阅军马了。

在皇帝操阅军马的时候,李佑恭乘坐快速帆船,抵达了广州府,和他一起抵达的还有二百名番子丶六百名缇骑,一共八百人。

他用了仅仅七天的时间,就直接从松江府抵达了广州府。

之所以这麽快,是因为李佑恭乘坐的快速帆船,是大明最新型的快速帆船,阳城号,舷号042,这条船采用了四台升平十二号铁马,总马力超过了两千匹,整个水程三千六百里,七天时间抵达,一日行进超过了五百里。

李佑恭这次来的非常突然,陛下的圣旨前脚刚到,阳城号就抵达了广州府。

抵达的时候在夜里,已经入睡的万文卿接到消息,连滚带爬的赶往港口迎接钦差,但是舟车劳顿的李佑恭,一刻都没停,直接去了广州武库。

广州府武库一共有五个,都是嘉靖年间建成的,五个武库总占地面积三千亩。

在明朝初年,朝廷的武库归京营直接管辖,地方武库归都司管理,这也是永乐皇帝亲征,可以直接绕开朝廷的原因。

军队都是皇帝的亲信,皇帝信任军队大于朝廷。

在宣德至正统年间,京营逐渐衰落,武库归了兵部管辖,地方武库则由兵部武库清吏司官吏管理。

李佑恭下了船直奔武库而来,当他抵达第一个武库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武库,有大问题,因为本来该守备军兵,不在岗位,仅仅在岗的几个人,也十分的懒散。

查岗不在,这意味着什麽,在京营做了十年提督内臣的李佑恭,再清楚不过了,里面没什麽东西,所以才会如此的散漫。

李佑恭也不着急,一直等到了两广巡抚刘继文丶广州知府万文卿丶广东都指挥佥事陈玫等数名官员抵达之后,李佑恭亮出了圣旨,要求打开武库。

李佑恭的表情十分阴沉,手藏在朱红色的宦官袍里,脸在火把明灭不定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瘮人。

长途奔波,车马劳顿,李佑恭的声音有些嘶哑,他低声说道:「咱家知道,地方上盘根错节,有些事儿,不能查,若是真的查出什麽来,就是天大的事儿。」

「陛下派咱家来,就是让咱家做个恶人,前面打仗,后面不能出纰漏,既然都看了陛下的圣旨和南洋水师总兵骆尚志的照会,那就把大门打开吧。」

「这个,李大璫,这长途奔波,不如稍事休息,明日再看?这已经入夜,恐怕查着查着就天亮了,不如明日?」刘继文擦了擦额头的汗,低声问道。

李佑恭沉默的看着刘继文,良久之后,才一挑眉,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问道:「明日?」

他不是在权衡利弊,他在用沉默施压,沉默的越久,对方就会越心惊胆战,最后询问,看似是疑问句,其实是个否定句。

他要是肯拖到明日,不会下船就来了。

「刘巡抚是朝廷命官,规矩自然是懂的,咱家既然站在这儿了,你说明日还是现在?」李佑恭再次平静的问道。

「现在吧。」刘继文叹了口气,他就是个巡抚,面前这位宦官,是从小陪陛下一起长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大璫里的大璫,宫里的老祖宗。

冯保是绝对不会出宫办事的,但李佑恭基本常年在外奔波。

李佑恭到了,等于陛下亲至。

李佑恭在武库门前等这麽久,还跟他废话两句,已经很给他这个巡抚面子了,再坚持阻拦,这里面没他的事儿,也要有他的事儿了。

「打开吧。」李佑恭挥了挥手,缇骑开始接管第一个武库的防务。

情况比李佑恭设想的还要差,武库里空空如也,什麽都没有,连耗子进来,都得哭着出去。

「武器应该待在武库里。」李佑恭连点检的力气都省了,直奔下一个武库而去,五个武库,只有两个有一点点的库存,剩下的全都是空的。

这并不会影响前线战事,因为大明这次出动的主要是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京营一样,朝廷直管,南洋水师驻地的武器装备丶粮草等物和地方完全分管,也全都检查过了,都是满满当当。

他查的是地方的武库,结果是一地鸡毛。

他清楚的知道,若是明天再查,他要面对的就是火龙烧仓了。

「必须要搞清楚一件事,这些长短兵丶甲胄丶火铳都去了哪里。」李佑恭看着刘继文说道,他带了八百人,完全足够了,无论地方是否配合,他都要查清楚。

如果这些武器装备,全都流入了安南,这不等同于广东地方军和朝廷直管的南洋水师打起来了?

这仗打成这样,就太闹心了。

李佑恭忧心忡忡,三天后,他得到了一个让他有点哭笑不得的结果,武器装备的确全都没有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没有流向海外之类的地方。

确切地说,这些总计价值四十二万银的武器装备,除了在帐上存在,现实里,根本就没存在过。

四十二万银里有三十七万银,都被三司衙门丶广州府衙门,给挪作他用了,几乎绝大多数,都挪到了丁亥学制的推行之上,因为朝廷对丁亥学制十分的关注,为了取得一些更好的成效,才会这麽做。

在事上和安下这个矛盾中,广东地面官员选择了事上又安下。

整肃武备,的确可以保一方安宁;可是推行丁亥学制,既可以满足朝廷的指示,又可以让百姓真的能上三级学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