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 · 《贞娘》(2 / 2)
曾经上门推销的时候对她们爱答不理,现在再来香油火了,商铺还是高攀得起。
经销商是供货商的手臂,哪能得罪人家,再来商铺从供货到收货一条龙服务,伺候得异常到位。
这个年代因为阶级分明,就算是从事服务行业的因为有资本,也把自己当大爹,一副傲慢样,再来货铺这服务精神可太到位了。
再来货铺敢服务这么好,一个是简禹安是现代人,很注意员工培训。
一个是赵家村集体搞生意,人力确实没什么成本,在村里拆出两个人专门负责送货收货就好了。
不过就算集全村之力,人手还是捉襟见肘,所以送货收货的还有一个三丫,现在改名叫赵贞梅。
赵贞梅刚十岁,脑瓜子非常灵,学字、学算术异常快,把账算得溜溜的,众人一见,升起了个大胆的想法,就让贞梅去吧!
赵贞梅带着她爹,既去各家货铺送货收票,也去周围的乡村收土物。
农村人,一刻不得闲,有很多农作物和手工。
但因为都是零碎的,卖的时候得费劲找门路,现在再来货铺亲自上门收,价格给的非常合适。
不管是自己纳的鞋,还是院子里的蔬菜,树上的枣子、杏、梨,私家烤的点心果子,自己家磨的豆腐,自己养的鸡鸭下的蛋,再来货铺都收。
再来货铺和传统的杂货铺不一样,它卖的东西太随机了,顾客来了赶上啥买啥。
但因为再来香油巨大的名声,带起了货铺的客流量,来铺子里购物的很多。
乡下东西在乡下不值钱,在城里还是有很多需要的,买得起香油的人家顺手就买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乡下快要吃吐了的辣椒酱、韭菜酱,在城里卖得非常快。
如此一来,既增加了铺子收益,又团结了周边的村子,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赵家村的腰板硬了。
这也是好多赵
家村姑娘回家,没人闹事的原因。
赵贞娘今年其实只有十六岁,脑子正是最灵的时候,学字很快。
翻着账本,看着源源不断的进项,目瞪口呆,二姐真不愧是狐仙娘娘,这也太能敛财了!
渡过推销期,就不再免费给铺商供货,货款一步到位,账目非常喜人。
但钱还没在柜上待多长时间,各方要钱的人都来了。
炒芝麻的说锅不够了,转磨盘的说磨盘不够了,进货的说货款不够了,装瓶的说玻璃瓶不够了,贴标的说人不够了,啥都不够了。
每一个不够都是合理要求,每一个不够都不可以拒绝,于是刚进的账,又这么流水般地花出去。
赵贞娘不知道为什么生意做多大,她都存不下钱。
后来想想三姑给她判的命:财如流水,钱不花出去,就不进来。
那就花!狠狠地花!给新钱腾地方!
缺磨盘,买!缺锅,买!缺人……也去旁边的村子花钱雇点长工吧……
货款前脚入账,后脚就被拿去平账,好像在走钢丝。
连村里人都奇怪了,怎么生意一直在变大,在外雇的长工都有钱,他们见不到钱呢?
好在成本只有在创业初期是个无底洞,等各方面都建设好了,该买的大物件都买了,成本就稳定下来。
众人顾头不顾腚,磕磕绊绊建的铺子,终于在某一刻进入健康状态。
……
时间如流水,眨眼就到年底,临近年底,百姓疯狂囤年货,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
渡过香油最热销的年货月,再来货铺也年底闭铺清账。
村里人眼巴巴地去赵贞娘那,问今年柜上的收成。
赵贞娘穿着靛蓝花布袄,坐在炕头上打算盘,嘴里冒着哈气。
等盘完账,赵贞娘压了好几次嘴角,没压住。
抬头看向众人,脸上的笑几乎要裂出来——
“今年柜上的收成……一千三百二十三块大洋!”
第174章·《贞娘》x\hw\x6\.c\om(xh/wx/6.看)
↑返回顶部↑